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江南地区开发 B. 北方战乱频繁
C. 经济重心南移 D. 民族融合加强
三国时,孙权于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台湾,当时台湾叫做( )
A. 澎湖列岛 B. 夷洲 C. 建业 D. 金门
“三顾茅庐”这一典故与下列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
A. 袁绍 B. 曹操 C. 诸葛亮 D. 孙权
周杰伦的歌曲《乱舞春秋》中有一句“曹魏枭雄在,蜀汉多人才”,这一句歌词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正式开始于哪一年( )
A. 200年 B. 229年 C. 220年 D. 208年
阅读下面三段反映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情况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情况比较表
年份 | 拥有厂家 | 拥有资本 | 工人人数 |
1913年 | 689家 | 33亿元 | 27万多 |
1920年 | 795家 | 50亿元 | 55万多 |
材料二 一战后不久,中国“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停炉停机。纱厂结账,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亦皆消沉”。
材料三 近代中国老百姓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品有许多是从外国进口的,因此有许多东西都带有一个“洋”字,被称为“洋货”。当然,有些日用品我国也能生产,人们一般把国产的东西称为“国货”。
(1)材料一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出现这种情况的外部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什么状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近代中国市场上会有那么多“洋货”?
(4)想一想,造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不能像欧美国家那样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近代中国教育的变革,是近代化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二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公布并在全国推行的学制,为中国近现代教育体制奠定了基础。
材料三 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严复对废科举的评价
(1)材料一中梁启超如何看待教育的重要性?“百日维新”失败后保留下来的教育成果是什么?
(2)科举制产生于我国的哪一朝代?何时被废除?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三中说废除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