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加强对外交流】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开放到封闭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加强对外交流】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开放到封闭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骞通西域后,绵延数千里的漫长古道——丝绸之路贯穿欧亚大陆,成为中外交往的见证。到了唐朝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进入繁盛时期。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1)材料一概述了哪些朝代对外交往的情况?这些朝代的对外交往有什么共同的积极作用?

(2)用史实说明“唐朝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进入繁盛时期”。(两项)

(3)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什么地方?郑和下西洋有哪些历史意义?

(4)清朝前期实行怎样的的对外政策?这种政策对中国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

(5)通过对以上材料的分析,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1) 汉朝、 唐朝、 明朝(答对两个) 共同作用: 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意思相近,即可)。 (2) 史实说明:玄奘西行印度、鉴真东渡日本、日本的遣唐使。(任意两个) (3)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 (4)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消极影响: 使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 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 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 使中国在 世界上落伍了(或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导致近代中国落后,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 (5) 启示: 开放国兴,闭关国衰;我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等等(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1)根据材料一“张骞通西域”、“唐朝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传播”、“郑和七次下西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在汉朝,“郑和七次下西洋”在明朝;这些朝代的对外交往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意思相近,即可)。 (2)用史实说明“唐朝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进入繁盛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玄奘西行印度、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日本的遣唐使等。 (3)依据“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 (4)由“清朝前期实行的对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消极影响: 使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 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 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 使中国在 世界上落伍了(或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导致近代中国落后,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 (5)由“材料分析得到的启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要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开放国兴,闭关国衰;我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等等(意思相近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继承与创新是社会繁荣的重要因素。唐朝继承和发展了隋朝什么制度?(两项)

(2)请举出隋朝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

(3)请举出唐朝与吐蕃友好交往的一个事例。

(4)写出隋唐时期领先世界的两项科技成就

 

查看答案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请将下列空白处填写正确内容。

(1)山西籍文学家罗贯中撰写的我国第一部长篇小说是_______  .

(2)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编著的被 誉为“东方医学巨典”的是_______.

(3)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是_______.

(4)元杂剧作家中最负盛名的是关汉卿,其代表作是悲剧_______

(5)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的书是     

(6)被公认为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巅峰之作的是      

(7)被后世誉为划时代的中国近代科学先驱的农学著作是      

(8)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      .

 

查看答案

在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迅猛扩张的今天,越来越彰显出郑和下西洋的伟大意义。下列与郑和下西洋史实不相符的是(  )。

A. 郑和的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

B. 郑和到过亚欧30多个国家和红海沿岸

C. 郑和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查看答案

有人形象地描绘我国最优秀的古典小说中的人物林黛玉是一个“左手拿着一个药罐子,右手捏着一个醋坛子”的人,她的悲喜人生令人感叹。你知道这本著作的作者是谁吗?(      )

A. 吴承恩    B. 施耐庵    C. 曹雪芹    D. 罗贯中

 

查看答案

今天,我国的最高行政机构是国务院,而元朝中央最高行政管理机关是(    )

A. 宣政院    B. 中书省    C. 行中书省    D. 尚书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