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时代》周刊是美国三大时事性周刊之一,内容广泛,对国际问题发表主张和对国际重大事...

《时代》周刊是美国三大时事性周刊之一,内容广泛,对国际问题发表主张和对国际重大事件进行跟踪报道,周刊每年年末都会评选当年的“风云人物”。《谁在〈时代〉封面上?》一书的作者列努斯曾说:“那些经常出现在《时代》封面上的人物,必将被收入历史课本。”

材料一    图1是1951年6月18日的《时代》期刊,封面人物是周恩来。标题是:共产主义者周恩来。然而,《时代》首次介绍给西方人的周恩来,在政治上成了暴虐的统治者,在外交上成了听话的仆从,在经济上成了无能的领导者。《时代》对周恩来和新中国的“妖魔化”和“丑化”也许不难“理解”,因为当时美国的双脚正深陷战争的泥潭。

材料二   图2是1971年11月8日的《时代》期刊,封面人物又是周恩来,左上角文字:“The Chinese Are Coming”(中国人来了)。封面文章这样写道:“当意气风发的毛泽东在1949年发表他著名的演讲,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以后,他的助手向地处纽约的年轻的联合国发了一封电报,要求联合国驱逐由蒋介石政府代表的中国政府……而今天,联合国要接受一个来自新地区的代表团:中华人民共和国。”

材料三   图3是1972年2月6日的《时代》期刊,标题是:尼克松的中国之旅。画面表现着尼克松与毛泽东、周恩来的见面,参观长城,以及观看中国的歌舞表演。

材料四   图4是1979年1月1日的《时代》期刊,封面人物是被评为1978年年度风云人物的邓小平。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美国对新中国是一种什么态度?当时,中美之间正陷于什么战争?

(2)材料二中“The  Chinese  Are  Coming”反映了是中国当时那一项外交成果?

(3)材料三中“尼克松的中国之旅”产生了哪些成果?请指出促成1972年“尼克松的中国之旅”的因素有哪些?

(4)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9年1月1日的美国《时代周刊》把邓小平被评为年度风云人物的国内和国际因素各一点。

 

(1)敌视态度;朝鲜战争。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成果:签署《中美联合声明》,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原因:当时国际形势发生变化;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4)国内:邓小平启动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国际:促成中美建交,实现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解析】(1)根据材料一“《时代》首次介绍给西方人的周恩来,在政治上成了暴虐的统治者,在外交上成了听话的仆从,在经济上成了无能的领导者”的内容可知,美国对新中国是敌视态度,当时,此时期,中美之间正陷于朝鲜战争,双方是对立的。 (2)根据材料二中“而今天,联合国要接受一个来自新地区的代表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标志着长期以来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签署《中美联合声明》,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这是因为当时国际形势发生变化;是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的结果。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启动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同时他促成1979年的中美建交,实现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所以1979年1月1日的美国《时代周刊》把邓小平被评为年度风云人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能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只有钢铁等基础工业发展了,机器制造业的原料增多了,轻工业的装备才能保证……同时,当时的国际环境也急需我们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

材料二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1958年8月17日,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全党全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的决议,从此掀起轰轰烈烈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全国几千万人上阵,大搞小高炉、土法炼钢铁、群众运动。1958年12月19日宣布,提前12天完成钢产量翻番任务,钢产量为1108万吨,生铁产量为1369万吨。实际上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所炼300多万吨土钢、416万吨土铁根本不能用。估计炼钢铁在全国约损失200亿元。

(2)材料三中我国在工业建设中的大炼钢铁运动反映了我国在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哪一重大失误?这一失误对经济建设产生了哪些影响?

材料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工业实力显著增强,到二十一世纪初,我国的钢、煤、水泥、电视机等工业品产值已居世界第一位。同时,逐步形成了以能源、机械、化工、航空航天、纺织服装、家用电器等为主体的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工业建设方面采取的措施两点。

 

查看答案

综合探究:土地是分析中国社会变革难以绕开的变量。对中国农民而言,土地既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

1954年(%)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贫农、中农

85.5

45.2

92.1

91.4

富农、地主

14.5

54.8

7.9

8.6

 

(1)根据上表指出从1950年至1954年中国农村占有土地的比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种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改革》一书中指出:“从1953——1956年底,我国广大农村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在这期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2)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形式是什么?这一期间,包括农业在内的三大改造的完成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三   在《历史学科专题讲座》中刘宗绪说:平均主义泛滥,供给制,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干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

(3)材料反映的现象出现在我国在农村对生产关系进行第三次重要调整之后,这次调整是指什么?

材料四   中国农村改革的结果完全是个奇迹。粮食生产的年增长率从1957﹣1978年间的2.1%提高到了1979﹣1984年间的4.9%.农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人民币134元提高到1983年的310元和1987年的4633元.

(4)材料四中我国的“农村改革”指什么?根据材料概括其历史作用。

材料五   ……但必须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5)针对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请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查看答案

如下图所示宣传画应该出现在(  

A. “一五计划”时期    B. 人民公社化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城市居民的年人均饮食消费品统计表(单位:千克),此表不能说明(  )

A. 民众的主食消费减少,副食品消费增加    B. 生活水平提高,导致食品消费发生变化

C. 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状况进一步改善    D. 由于物价上涨,人们减少了粮食消费

 

查看答案

1996年7月,中国签署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同时明确表示:“中国发展核武器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迫不得已作出的决定”。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核武器研究方面作出杰出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的科学家是

A. 钱学森    B. 钱三强    C. 邓稼先    D. 袁隆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