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下侧邮票所体现的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 )
A. 男耕女织 B. 铁犁牛耕
C. 集体劳作 D. 刀耕火种
下图是我国一项出土文物的拓本,这一文物的材质是龟甲,其中的文字被称为( )
A. 甲骨文 B. 金文
C. 小篆 D. 隶书
“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正是古代工匠的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造就了是下图两件绝世青铜精品, 它们铸造于( )
A. 夏朝 B. 商朝
C. 周朝 D. 秦朝
《史记.黄帝本纪》中记载:“尧之子丹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这一描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 世袭制 B. 禅让制
C. 郡县制 D. 分封制
《时代》周刊是美国三大时事性周刊之一,内容广泛,对国际问题发表主张和对国际重大事件进行跟踪报道,周刊每年年末都会评选当年的“风云人物”。《谁在〈时代〉封面上?》一书的作者列努斯曾说:“那些经常出现在《时代》封面上的人物,必将被收入历史课本。”
材料一 图1是1951年6月18日的《时代》期刊,封面人物是周恩来。标题是:共产主义者周恩来。然而,《时代》首次介绍给西方人的周恩来,在政治上成了暴虐的统治者,在外交上成了听话的仆从,在经济上成了无能的领导者。《时代》对周恩来和新中国的“妖魔化”和“丑化”也许不难“理解”,因为当时美国的双脚正深陷战争的泥潭。
材料二 图2是1971年11月8日的《时代》期刊,封面人物又是周恩来,左上角文字:“The Chinese Are Coming”(中国人来了)。封面文章这样写道:“当意气风发的毛泽东在1949年发表他著名的演讲,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以后,他的助手向地处纽约的年轻的联合国发了一封电报,要求联合国驱逐由蒋介石政府代表的中国政府……而今天,联合国要接受一个来自新地区的代表团:中华人民共和国。”
材料三 图3是1972年2月6日的《时代》期刊,标题是:尼克松的中国之旅。画面表现着尼克松与毛泽东、周恩来的见面,参观长城,以及观看中国的歌舞表演。
材料四 图4是1979年1月1日的《时代》期刊,封面人物是被评为1978年年度风云人物的邓小平。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美国对新中国是一种什么态度?当时,中美之间正陷于什么战争?
(2)材料二中“The Chinese Are Coming”反映了是中国当时那一项外交成果?
(3)材料三中“尼克松的中国之旅”产生了哪些成果?请指出促成1972年“尼克松的中国之旅”的因素有哪些?
(4)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9年1月1日的美国《时代周刊》把邓小平被评为年度风云人物的国内和国际因素各一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能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只有钢铁等基础工业发展了,机器制造业的原料增多了,轻工业的装备才能保证……同时,当时的国际环境也急需我们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
材料二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1958年8月17日,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全党全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的决议,从此掀起轰轰烈烈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全国几千万人上阵,大搞小高炉、土法炼钢铁、群众运动。1958年12月19日宣布,提前12天完成钢产量翻番任务,钢产量为1108万吨,生铁产量为1369万吨。实际上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所炼300多万吨土钢、416万吨土铁根本不能用。估计炼钢铁在全国约损失200亿元。
(2)材料三中我国在工业建设中的大炼钢铁运动反映了我国在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哪一重大失误?这一失误对经济建设产生了哪些影响?
材料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工业实力显著增强,到二十一世纪初,我国的钢、煤、水泥、电视机等工业品产值已居世界第一位。同时,逐步形成了以能源、机械、化工、航空航天、纺织服装、家用电器等为主体的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工业建设方面采取的措施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