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是人类生存繁衍不变的追求。远古时代的人们同自然灾害抗争搏斗,...

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是人类生存繁衍不变的追求。远古时代的人们同自然灾害抗争搏斗,书写了经久流传的篇章。

 

请回答:

(1)从图一、图二两幅图中,你可以了解哪些信息?

 

(2)从图三文字叙述中可以看出,禹采用什么方法治水?结果如何?

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获得成功。

(3)禹在外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才获得成功。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后,你有何感想?

(4)2011年3月,日本发生9.0级地震,引发了严重核电站爆炸,造成放射性物质外泄。灾难给我们更深刻的反思,请就如何同自然相处谈谈你的感想。

 

(1)从图片提供的地点,说明大禹的活动范围比较广;图片大禹陵、石刻说明大禹深受人们爱戴等。 (2)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获得成功。 (3)感想:大禹治水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功业,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大禹为了治水,公而忘私,不贪图安逸享受,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4)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做到可持续发展,应树立环保意识,去保护大自然,让大自然为人类造福,大型建筑设施、工程等开发建设必须以保护环境为前提等。 【解析】(1)依据图片信息里面“浙江绍兴大禹陵”和“河南开封禹王台”,结合所学可知,大禹的活动范围广,得到人们的尊敬。 (2)依据图三的关键词,“通”、“决”、“凿”、“疏”和“注”可知,大禹治水通过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获得成功。 (3)依据材料所给信息“大禹治水十三年”,说明大禹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三过家门而不入”说明大禹为了治水,不贪图安逸享受,公而忘私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大禹治水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功业,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我们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都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我们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绿色经 济;坚持依法治污;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节约资源,爱护环境,不随手扔废弃物;积极参加环保自愿者活动;积极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为保护环境向当地政府提出合理建议等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中国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工具说进步】

(1)请指出它们分别是哪个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这些生产工具分别是采用什么方法制作的?

(2)从图一到图二,生产工具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食物话变迁】

(3)请写出种植图三、图四的原始居民分别是谁?

(4)稻种和粟种的大量出土,说明了什么?

【住房见发展】

材料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易经》

(5)远古居民实现定居的原因有哪些?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考古学家对北京人遗址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北京人的生活情况。现在我们知道的北京人化石材料有:完整和比较完整的头盖骨6个,头骨碎片、下颌骨、牙齿、肢骨碎片、胫骨等化石,分属40多个不同年龄的个体。同时还有近10万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的灰烬,其中兽骨化石除犀牛、羚羊、斑鹿、牛、虎、豹、狼外,还有已经灭绝了的剑齿虎、肿骨鹿等。

(1)请根据有关资料,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

(2)北京人喝过开水吗?说一说你的根据是什么。

(3)根据史实进行推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请阅读以下考古发现(史实)和推论:

(4)通过上述的考古发现(史实)与推论,你认为作为一名考古学家,应该具有哪些素质?

 

查看答案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探索:人类是从哪里来的?阅读下列图片材料:

 

请回答:

(1)图1认为人是从哪里来的?你如何看待图1所反映的观点?

(2)根据图2所示,人类应该是由什么进化而来的?

(3)图3反映的是我国什么原始人类?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4)除了图3反映的原始人,你还了解哪些原始人类?由此,你有何感想?

 

查看答案

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

A. 农耕文明    B. 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C. 神话传说    D. 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查看答案

传说是人们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历史叙述。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其形象是远古众多部落崇拜物的综合体。与龙形象形成密切相关的传说是(  )

A. 盘古开天    B. 炎黄传说    C. 禅让传说    D. 大禹治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