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李老师让同学们围绕“近代化探索”这一主题设计历史板报,请你参与完成。 栏目一:举...

李老师让同学们围绕“近代化探索”这一主题设计历史板报,请你参与完成。

栏目一:举步艰难

,

图1 江南制造总局  

,

图2 汉阳铁厂  

,

图3 京师同文馆

,

图4 北洋水师  

,

图5

(1)图1至图4反映了“近代化探索”的哪一历史事件?请任选其中一幅图片,指出其反映了该历史事件的什么活动,并简述活动的理由。

栏目二:柳暗花明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2)阅读图5及材料,指出这一伟大人物认为实现目标的途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奋斗目标是否实现,为什么?

栏目三:旭日东升

陈独秀

1902年赴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留学;1907年赴法国考察研究

蔡元培

1902年赴日本考察;1907年赴德国访问;1912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留学

胡适

1910年赴美国留学

李大钊

1913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

鲁迅

1902年留学日本

 

 

(3)根据栏目三的材料,说说表格中人物为什么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概括他们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1)洋务运动。活动及理由:图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洋务派为摆脱困境,强兵富国,以“自强”为口号,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或图3,创办新式学堂,为适应中外交涉和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1862年成立京师同文馆,培养近代外交和翻译人才,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任选一个,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2)途径:广泛发动民众进行斗争,联合可以团结的国家和民族共同奋斗;没有实现;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仍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 (3)原因:出国留学或考察,受西方文化影响。作用: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中国思想近代化。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知,图一到图四是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军事工业、新式学堂和近代海军;第二小问,图一和图二是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军事工业,这是洋务派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的西方先进技术达到摆脱困境,强兵富国的目的,为此提出“自强”的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等;图三,为了为适应中外交涉和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如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是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新式学堂,还有一批培养军事和科技人才的学堂;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图五中的人物为孙中山,他希望通过民主革命,达到目的;但必须发动民众,联合可以团结的国家和民族共同奋斗;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他的目标没有实现,因为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仍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辛亥革命最终失败。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都曾出国留学或考察,受西方文化影响。第二小问,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影响,根据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通过宣传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中国思想近代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不断向西方学习,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暨道光二十年,林文忠公始译洋报,为讲求外国情形之始。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也称“林文忠公”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冯忠辉《近代前期主要政治派别与中国文化的走向》

材料二 “复(严复)殚心著述,於学无所不窥,举中外治术学理,靡不究极原委,抉其失得,证明而会通之。精欧西文字,所译书以朅辞达奥旨。”

——《清史稿》

材料三 中日和约十一款,全权大臣既画押,电至京师,举国哗然,内之郎曹,外之疆吏,咸有争论,……初则广东举人梁启超联名百余,湖南举人任锡纯、文俊铎、谭绍裳各联名数十,首诣察院,呈请代奏。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材料四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许多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五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1)材料一中的“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是谁?受他影响,魏源编著《海国图志》一书的目的是什么?

(2)说出材料二中严复影响最大的译著,书中提出的进步观点是什么?

(3)材料三中“中日和约”是指近代史上的哪一条约?该条约的签订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产生了什么影响?

(4)材料四中的“德、赛两先生”分别指的是什么?谈谈我们对待西方文化应持怎样的态度?

(5)列举史实说明先进的中国人为解决材料五中的“器物”“制度”“文化”的不足分别进行了哪些探索?

 

查看答案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在描述一战后至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状况时说道:铁路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账,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也皆消沉。下列关于此现象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

A. 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卷土重来

B. 国民党发动内战

C. 官僚资本的压迫

D. 一战后我国民族工业的产品质量下降

 

查看答案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祝寿,进贡一辆汽车。不料,太后仅坐一次便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史实从本质上说明了

A. 慈禧不能接受西方的物质文明

B. 封建观念是近代化的强大阻力

C. 中国开始接纳西方的物质文明

D. 袁世凯送礼忽视了中国国情

 

查看答案

《海国图志》成书后(如图),“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这部书

A. 学习西方的主张打击了守旧派的盲目自大

B. 生物进化论的观点与顽固守旧思想相违背

C. “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

D. 暴力革命的主张危及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查看答案

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这是严复对下列哪个事件的评价                                             (   )

A. 设立京师大学堂    B. 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C. 废除科举制    D. 《申报》的创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