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铸就了惊天动地、气贯长虹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这些伟大的精神既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

材料一

创举(或事件)

意义

①__井冈山革命根据地__

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__井冈山会师__

改编了军队,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井冈山道路

开创了一条③__农村包围城市__,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材料二 2017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1周年,七年级(1)班同学开展了“诗歌长征”纪念活动。品读毛泽东的《长征》,帮助他们完成纪念活动。

材料三 抗战精神的内涵是什么—从面对外来侵略,国难当头之际,全体中华儿女一致抗日中体会到;从掩埋了牺牲战友,擦干脸上的泪水勇往直前的战斗中体会到;从面对日寇的疯狂杀戮、血战到底的气势中体会到。

(1)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为中国革命播撒了燎原火种。按照提示完成材料一表格。

(2)根据材料二诗歌,列举遵义会议后红军在长征中的壮举,并概括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

(3)列举1938年在正面战场和1940年敌后战场,中华儿女一致抗日,取得重大胜利的战役。根据材料三分析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1) 创举(或事件) 意义 ①__井冈山革命根据地__ 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__井冈山会师__ 改编了军队,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井冈山道路 开创了一条③__农村包围城市__,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2)渡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战役: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原因: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解析】(1)①根据所学可知,秋收起义后,毛泽东根据革命实际,作出了向农村进军,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决定,在井冈山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②1928年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队伍在井冈山会师,之后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③井冈山道路即根据中国实际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2)第一小问,根据诗歌内容可知,金沙水拍云崖暖指的是巧渡金沙江,大渡桥横铁锁寒指的是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更喜岷山千里雪指的是爬雪山,三军过后尽开颜指的是过草地和会宁会师;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在长征途中,红军将士展现出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这就是长征精神。 (3)根据所学可知,1938年国民党正面战场取得胜利是台儿庄战役,1940年为打破囚笼政策,共产党在敌后发动百团大战。通过“全体中华儿女一致抗日”可知,胜利的原因是 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从勇往直前、血战到底可知,抗战胜利的原因还有抗日军民的英勇无畏,面对强敌的坚强意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李老师让同学们围绕“近代化探索”这一主题设计历史板报,请你参与完成。

栏目一:举步艰难

,

图1 江南制造总局  

,

图2 汉阳铁厂  

,

图3 京师同文馆

,

图4 北洋水师  

,

图5

(1)图1至图4反映了“近代化探索”的哪一历史事件?请任选其中一幅图片,指出其反映了该历史事件的什么活动,并简述活动的理由。

栏目二:柳暗花明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2)阅读图5及材料,指出这一伟大人物认为实现目标的途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奋斗目标是否实现,为什么?

栏目三:旭日东升

陈独秀

1902年赴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留学;1907年赴法国考察研究

蔡元培

1902年赴日本考察;1907年赴德国访问;1912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留学

胡适

1910年赴美国留学

李大钊

1913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

鲁迅

1902年留学日本

 

 

(3)根据栏目三的材料,说说表格中人物为什么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概括他们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查看答案

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不断向西方学习,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暨道光二十年,林文忠公始译洋报,为讲求外国情形之始。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也称“林文忠公”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冯忠辉《近代前期主要政治派别与中国文化的走向》

材料二 “复(严复)殚心著述,於学无所不窥,举中外治术学理,靡不究极原委,抉其失得,证明而会通之。精欧西文字,所译书以朅辞达奥旨。”

——《清史稿》

材料三 中日和约十一款,全权大臣既画押,电至京师,举国哗然,内之郎曹,外之疆吏,咸有争论,……初则广东举人梁启超联名百余,湖南举人任锡纯、文俊铎、谭绍裳各联名数十,首诣察院,呈请代奏。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材料四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许多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五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1)材料一中的“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是谁?受他影响,魏源编著《海国图志》一书的目的是什么?

(2)说出材料二中严复影响最大的译著,书中提出的进步观点是什么?

(3)材料三中“中日和约”是指近代史上的哪一条约?该条约的签订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产生了什么影响?

(4)材料四中的“德、赛两先生”分别指的是什么?谈谈我们对待西方文化应持怎样的态度?

(5)列举史实说明先进的中国人为解决材料五中的“器物”“制度”“文化”的不足分别进行了哪些探索?

 

查看答案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在描述一战后至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状况时说道:铁路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账,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也皆消沉。下列关于此现象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

A. 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卷土重来

B. 国民党发动内战

C. 官僚资本的压迫

D. 一战后我国民族工业的产品质量下降

 

查看答案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祝寿,进贡一辆汽车。不料,太后仅坐一次便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史实从本质上说明了

A. 慈禧不能接受西方的物质文明

B. 封建观念是近代化的强大阻力

C. 中国开始接纳西方的物质文明

D. 袁世凯送礼忽视了中国国情

 

查看答案

《海国图志》成书后(如图),“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这部书

A. 学习西方的主张打击了守旧派的盲目自大

B. 生物进化论的观点与顽固守旧思想相违背

C. “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

D. 暴力革命的主张危及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