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政治角度讲,有为百姓而“鸣”,有为统治者而“鸣”, 冯天瑜曾指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其中为百姓而“鸣”的民本思潮和为统治者而“鸣”的专制主义分别是( )
A. 墨家、儒家 B. 法家、道家 C. 儒家、法家 D. 道家、儒家
学完“百家争鸣”后,某班几名同学将本班各科老师“对号入座”,你认为其中不恰当的是( )
A. 历史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家的风范
B. 英语老师着装时髦,特别讲究师道尊严,这是墨子的做法
C. 语文老师给我们充分的自主权,极少干预,深得老子真传
D. 数学老师是法家弟子,学期初他就制定了班规,并严格执行
某学者认为中国人文精神的基本旨趣是实现人内在的某种理想人格。如果要“实现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自由”,下列主张与之相符合的是( )
A. 老庄道家的“乘物游心,亲近自然” B. 孔孟儒家的“修齐治平,内圣外王”
C. 韩非法家的“抱法处势,道法者治” D. 墨家的“兼爱非攻,上同不下比”
老子是一个史官, 生活在春秋时代,当时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从《老子》产生的时代背景判断,《老子》第三章中的“不尚贤,使民不争” 主张的合理解释是( )
A. 老子反对下层平民间的斗争 B. 老子反对墨子的“尚贤”
C. 老子主张奴隶社会的“亲亲” D. 老子反对世袭为官制度
据《周礼》记载,古代社会的“民”享有“询国危、询国迁、询立君”的权利。《尚书》载,“民”已经成了受“天”庇护的政治主体,“民”意即“天”意,“君”不安民、养民,则会受到“天”的惩罚。下列对材料所体现的思想概括准确的是( )
A. “民本”和“德治”思想 B. “民主”和“仁政”思想
C. “民本”和“法治”思想 D. “法治”和“德治”思想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系( )
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私学的兴盛
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 ④社会的剧烈变革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