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泰晤士报》记载:“据估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总值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泰晤士报》记载:“据估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六百万磅。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了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弄丢了,为了拿鑲有珠玉的饰品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

材料二:“俄国采取表面‘调停’实际支持的态度。在战争中,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

──马克思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次战争中?这次战争的发动者是谁

(2)材料一所反映的遭劫掠和破坏的是哪儿?

(3)材料二中与俄国一起参与调停的另外一个国家是哪国?

(4)这次战争中,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哪些条约?

(5)这次侵略对中国的社会性质产生了什么影响?

(6)材料中所说的俄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主要指的是什么?

 

(1)第二次鸦片战争主凶 英法联军 帮凶 美俄两国 (2)圆明园 (3)美国 (4)《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 (5)使中国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6) 俄国侵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共150多万平方千米 【解析】(1)根据材料一的“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和“为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火烧圆明园,发生在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圆明园化成了一片灰烬。 (3)根据材料二中的“俄国采取表面‘调停’实际支持的态度”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俄作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帮凶,和英法联军互相呼应,趁火打劫,从中国得到了很多好处,侵占了不少中国的领土。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后,俄、美、英、法四国于1858年6月先后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损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了,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方便了他们倾销商品,掠夺廉价原材料和劳动力,使中国受到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性冲击。 (6)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作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帮凶,和英法联军互相呼应,趁火打劫,侵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共150多万平方千米,严重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点睛: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是英国与法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联手进攻清朝政府的战争。战争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等和约,列强侵略更加深入,中国因此而丧失了东北及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进一步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探寻中华崛起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器物之路】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采用西方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著名的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这些企业经费由清政府调拨,产品分配给军队。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另一批企业,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等,他们希望通过创办这类企业,将产品投放市场,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

(1)根据材料一分析,洋务运动60年代和70年代创办的企业有什么不同?器物探索之路有何意义?

【制度变革】

材料二 1895年,北京1000多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声中展示了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也由此揭开了一场政治变革运动的序幕。

材料三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孙中山

(2)材料二中“政治变革运动”指什么?材料三中的“革命”有何历史贡献?为什么孙中山还说“革命尚未成功”?

 

查看答案

仔细观察地图,回答问题

(1)从地图中的信息,判断这是哪次战争的形势图?点燃该战争的导火线是什么?

(2)这次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写出ABCD五处通商口岸的名称。

A:           B:          C:         

D:           E:         

 

查看答案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并吸取其争权夺利导致分裂的反面教训。这从侧面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

A. 推动了近代的思想解放    B. 促成了辛亥革命的发生

C. 有益于近代的革命探索    D. 激起了国内反清的高潮

 

查看答案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表中的选项、史实与推论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公车上书

打破了清朝知识分子不得过问朝政的禁令

B

百日维新

挽救了民族危亡

C

《定国是诏》颁布

标志着维新派掌握了国家政权

D

戊戌政变

提高了光绪皇帝的地位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史料记载:“(甲午战争后)随便走进中国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以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压的印度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 手摇纺车效率低下

C. 印度棉纱质优价廉    D. 民族工业曲折艰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