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国家分裂,政权林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鼎...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国家分裂,政权林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鼎立示意图(下图)

(1)“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这句话反映的历史人物奠定了图中哪个政权的基础?根据所学知识说出他完成局部统一的措施。

材料二  东晋时期的侨置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叶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3)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4)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中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即使是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也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因素:

 

(1)魏。措施: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士兵屯田;“挟天子以令诸侯”;重用人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 (2)南方政权采取了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江南地区 相对和平稳定;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3)迁都洛阳。使用汉语,穿汉服,采用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 (4)局部统一的完成;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解析】试题分析: (1)由题干里的三国鼎立、官渡一战可以推出这一历史人物是曹操。右图中①处是三国鼎立时期的魏②处是蜀③处则是吴。而曹操奠定的是魏政权,所以此处的答案是①。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格局乙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挟天子以令诸侯,重用人才,最终取得官渡之战胜利,从而就为魏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本题考查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相关知识。由材料里的关键词:南迁人民、江南经济、江南许多地区等词语中可以得出考查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这一时期的江南地区,相对和平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环境比较优越;统治者采取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所以才会出现“良畴美拓,吐吠相望,连宇高花,叶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3)由材料里北魏孝文帝、河洛、因兹大举这几个词语可以知道,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迁都及改革的相关知识。北魏建立之后,定都平城。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所以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除此之外,孝文帝还进行了改革,即:使用汉语,穿汉服,采用汉姓,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等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段分裂时期。尽管如此,官渡之战之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司马炎建立的西晋实现了短暂的统一;前秦政权则统一了黄河流域。江南经济的发展使得长江中下游一带农业也迅速发展。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则促进了民族融合。这些都是可以使国家实现统一的因素。故此时:局部统一的完成;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江南地区的开发;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北方民族大融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特征概括不正确的是(   )

A. 社会发展陷入停滞乃至倒退    B. 科学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

C. 南方经济有了较快发展    D. 民族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

 

查看答案

某同学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请帮他拟定一个正确的主题(   )

①《赤壁之战形势图》  ②《三国鼎立形势图》

③《淝水之战形势图》  ④《北魏孝文帝迁都示意图》

A. 中华文明的起源    B. 统一国家的建立

C.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D. 繁荣开放的社会

 

查看答案

我国曾经发行过一套纪念古代科学家的邮票,右图是其中一枚,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是(   )

A. 祖冲之    B. 贾思勰    C. 王羲之    D. 郦道元

 

查看答案

北魏时期,促使鲜卑族从语言、服饰、姓氏到思想观念与汉族日趋一致的改革是(   )

A. 商鞅变法    B. 孝文帝改革    C. 大化改新    D. 戊戌变法

 

查看答案

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A政权的建立者是(   )

A. 匈奴族    B. 鲜卑族    C. 氐族    D. 女真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