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某一战略部署,毛泽东作了生动的比喻:蒋介石把...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某一战略部署,毛泽东作了生动的比喻: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这样的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两头力量强,还有攻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材料二  电影《大转折——挺进大别山》的海报

材料三  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的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请回答:

(l)材料一中的“尖刀”指什么?

(2)你知道材料二所示电影的两位主人公是谁吗?这一军事行动是何时开始的?

(3)材料三中的“二十年”是指从哪年到哪年?“一百多年以来”是指从哪年以来?

(4)这次军事行动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1)刘邓大军。 (2)刘伯承、邓小平。1947年夏。 (3)从1927年到1947年。1840年以来。 (4)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慕。 【解析】(1)根据材料一的描述,可知“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指的是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军事行动。中共中央军委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两路大军的配合下,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威胁南京和武汉,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为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所以尖刀指的是刘邓大军。 (2)根据图片二可知这两个任务是刘伯承和邓小平;1947年夏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蒋介石二十年的反革命统治”指的是南京国民政府从1927年成立到1949年垮台的二十多年;“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指的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一百多年被侵略的历史。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的转折点。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中共中央军委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两路大军的配合下,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威胁南京和武汉,为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识别下图,回答问题。

(1)l所反映的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_,说一说该事件的历史意义。

(2)2中的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他们在1947年夏,曾经率领军队采取了什么军事行动?其意义是什么?

(3)与图3相联系的历史事件是______________,在这个事件中______功不可没。

(4)给图4加一个形象生动的标题: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10万人正式出师北伐.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作为北伐先头部队,率先北上。在各地工农群众的支持下,北伐军攻克武昌,迅速占领湖南、湖北,又以不可阻挡之劳,转入江西战场,连克九江、南昌。随后,北伐军沿长江东下,直捣南京、上海。

材料二  中共中央再郑重向全国宣言:……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材料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指出这两个时期国共两党的关系如何。国共两党在这两个时期的共同的敌人是谁?

(2)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曾进行过两次著名的谈判,写出两次谈判的名称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3)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国共两党关系的认识。

 

查看答案

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南京古城墙的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 )

①中华民国的成立  ②侵华日军屠杀中国同胞的暴行  ③中共七大的召开  ④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查看答案

绘制历史知识结构图示,是研究和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方法。下面的示意图最有助于我们了解的是( )

A. 中国逐步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B.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历程

C. 国民大革命的历史进程

D. 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

 

查看答案

2017年是邓小平同志逝世20周年。他在革命年代的主要贡献有( )

①参加南昌起义  ②取得平型关大捷  ③千里挺进大别山  ④指挥淮海战役

A. 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③    D. ①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