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令既具,未布,...

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日“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卫鞅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日:“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

材料四    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使落后的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到了中原汉族先进的文化,推动了社会进步,同时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了解。

(1)结合材料一徙木立信”的故事说说商鞅当时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对你在做人方面有何启示?

(2)从材料二中你可以看出商鞅还具有什么精神?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一观点正确吗?请阐述你的理由。

(3)群臣为何反对商鞅变法?

(4)商鞅最终惨死,其变法失败了吗?为什么?

(5)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改革后,生活在北魏的鲜卑族女孩可能经历    (  )

①学汉语    ②穿戴汉族服饰     ③改汉姓    ④禁止与汉族贵族联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通过以上问题,请你谈谈一场改革或变法要取得成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1)为了取得人民的信任,让变法深入人心。做人要诚信。 (2)创新精神。正确。因为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循守旧、故步白封,社会就会发展滞后;只有不断改革,社会才会向前发展。 (3)因为变法内容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 (4)没有失败。因为变法的成功或失败不在于主持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秦国一跃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 (5)A (6)改革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得民心者得天下”;改革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紧跟时代步伐;改革要有良好的环境。(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1)材料一“徙木立信”的故事是商鞅为了取得人民的信任,让变法深入人心而做的;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认识到做人一定要将诚信。 (2)根据材料二中商鞅的名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可以看出商鞅具有创新的精神;“治世不一道”,是指治世的法则不是死板的,“便国不法古”,是指使国家安适不效法古人。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即无论治理天下还是国家,都不能按照死板的方法去做,要灵活根据实际情况变通。在旧方法(即古法)已经失效的情况下,就不应该死守了,必须创新。所以这句话正确。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内容中规定:奖励军功,军功以在前线斩得敌人首级多少来计算,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和田宅.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没有爵位,不能享受特权.这就严重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4)商鞅变法成功了。商鞅变法使秦一跃成为当时最强的诸侯,建立起巨大的军事力量,把全国人民的力量都调整到富国强兵上去了,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他最后被车裂而死,是由私人矛盾引起,不是变法失败引起。 (5)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采取的汉化措施有:使用汉语,穿汉服;采用汉姓;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礼法。故选A。 (6)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围绕改革的角度言之有理即可。如:改革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不断改革,社会才会向前发展;改革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紧跟时代步伐;改革要有良好的环境等等。 点睛: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变法运动是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涉及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的考查主要侧重于其对推动社会转型的巨大作用,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其对促进民族融合的巨大贡献。需要重点掌握两次改革的内容和产生的历史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魏晋时期,国家分裂,但经济也有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分天下有其一,……官渡之战挫袁军。”

材料二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洛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材料三   东晋政府……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加上这一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江南经济迅速发展。

(1)材料一称赞的是 ____________(人名)。“袁军”指___________领导的军队。

(2材料二中洛阳的繁荣与北魏哪个皇帝的改革有关?他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3材料三中江南经济出现了什么情况?从材料三中找出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

(4从材料三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从公元前230年起,到灭齐时止,首尾10年,陆续兼并了六国,在占领的区域设置郡县,直属于秦王,从此结束了贵族王侯专政的王国时代,进入了君主专制的帝国时代。

    ——陕两新闻网   

(1)秦国最后灭掉的是哪一诸侯国?秦统一六国后,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

(2)下图所示的防御工事被称为什么?其修筑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  尽管秦朝仅仅延续了15年,但秦始皇确立的统治模式却一直延续下去。秦始皇是中国2000余年中央集权封建帝制的主要设计者,影响之深广,为任何其他帝王所难以相比。

(3)“秦始皇确立的统治模式是指我国古代的哪一制度?为巩固和完善这一制度,西汉时所采取的主要思想措施是什么?

 

查看答案

思想的解放推动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间学派繁茁,……其实卓然自树壁垒者,儒墨道法四家而已。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

(1)列举材料一中所说的“儒墨道法”四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各一人。

材料二  他(商鞅)一方面极力否认道德教化对人的劝导意义,主张唯有重刑才是禁奸止过的最好办法。另一方面又背离了罪刑相应的原则,主张轻罪重刑,甚至……罪及无辜。他的这种重刑思想被其后的韩非继承并发展,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刑法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严刑峻法、惩办威吓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刑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给广大人民带来了许多苦难。

    ——《商鞅刑法思想及变法实践》

(2)结合材料二,说明商鞅属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你如何看待他的“重刑”思想?

材料三   臣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乳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3)材料三中的“臣”是谁?这是他给哪位皇帝提出的建议?用历史术语概括这个建议。

材料四   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月烈,……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

    ——《诸子百家》

(4)依据材料四,概括指出“孔子之道”的影响。

 

查看答案

“皇帝总是对胡汉联姻龙颜欣慰,在御座上指派各皇弟应聘各汉族臣僚的女儿之姻缘。他还把自己的鲜卑复音姓氏改为‘元’。”“皇帝”这些做法的历史作用是(   )

A. 确立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    B. 完成了国家大一统

C. 抵御了外来侵略    D. 促进了民族融合

 

查看答案

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江南地区开发    B. 北方战乱频繁

C. 经济重心南移    D. 民族融合加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