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材料题 材料一.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工人士兵齐暴动,红军战士最光荣。秋收...

材料题

材料一.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工人士兵齐暴动,红军战士最光荣。秋收暴动毛泽东,闹得湘东遍地红;井冈山上朱毛合,创建四军建奇功。

材料二.1927年8月到1928年底,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发动了一百多次武装起义,探索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但大多都失败了,只有少数走井冈山道路的,才竖起红旗。党中央派出不少优秀干部“学习江西井冈山的办法,”去各地创建革命根据地。

⑴材料一涉及了哪些历史事件?

⑵材料二中所说的“井冈山道路”是怎样的革命道路?对中国革命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1)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创建红军 (2) 井冈山道路是指: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意义: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1)依据材料关键词:南昌打响第一枪、秋收暴动、井冈山上朱毛合、创建四军建奇功可知,材料一涉及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创建红军。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派的第一枪;1927年毛主席领导了秋收起义,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起义士兵到达井冈山,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井冈山道路是指: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井冈山道路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点睛:专题复习中国革命道路形成的时间、过程及意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题

    材料一.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材料二. 北京市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合,高呼“外争国权” “内惩国贼”“ 还我青岛”等口号,游行示威;

材料三.1921年7月,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色游船上,一个伟大的政党诞生了!

(1)文中的德先生,赛先生分别指什么?

(2)它动摇了(     )的思想统治地位;为(      )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材料 二历史事件的导火线是什么?这场运动的意义:

(4)“一个伟大的政党”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并谈谈这一政党诞生的重大历史意义

 

查看答案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中华民国以参政院、临时大总统、国务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二.“大总统是国家的元首,总揽统治权”。

                                       --《中华民国约法》

三.“民国建设造端,百凡待治,世凯深愿竭其能力,发扬共和之精神,涤荡专制之瑕秽。谨守宪法…。”

                                      --1912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誓言

⑴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可知总统的权利发生了什么变化?

⑵从材料三可以看出袁世凯表面上对共和与专制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⑶结合史实回答袁世凯后来是如何独揽大权的?

 

查看答案

“迷雾云遮难敞亮,宇寰久夜盼骄阳。柏宅楼上龙聚首,湘江岸边船起航。初战娄山标魄力,四夺赤水过长江。”材料反映的是( )

A. 北伐战争    B. 秋收起义    C. 红军长征    D. 第五次“反围剿”

 

查看答案

“在此国民革命急速进展与民众热烈盼望国民革命完成之时期,政府谨遵总理遗志,接受多数同志之主张,依据中央政府会议决议,与四月十八日(1927)在南京开始办公。南京地位在党务上、政治上、军事上、地理上均较武汉重要,定都以后,在本政府所负领导国民革命与建设国民之责任愈益重大。”文中的“本政府”是(   )

A. 清政府    B. 南京临时政府    C. 北洋政府    D. 南京国民政府

 

查看答案

作为骨干分子的高君宇 (山西静乐人),带头勇敢地冲破北京政府教育部代表和警察的阻拦,奔赴天安门广场,参加示威游行。游行群众沿途高呼“还我青岛”“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等口号。高君宇率一部分爱国学生攀墙冲进曹宅,痛打章宗祥,并撕毁日本天皇像,火烧赵家楼曹宅。材料描写的场景出现在(  )

A. 华盛顿会议期间    B. 南京临时政府    C. “文化大革命”期间    D. 五四运动期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