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人类儿童,有粗野的儿童,有早熟的儿童……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古希腊是人类最美好的童年。”以上结论得出的最主要依据是希腊的
A. 地理位置
B. 民主政治
C. 宗教自由
D. 辽阔疆域
某班以话剧的形式再现古印度历史涉及“种姓制度”时,有一句台词是不正确的是:
A. 本王把持军政大权,国家唯我独尊
B. 别看我只是一个武士,但我和国王同属刹帝利。
C. 我是一个拥有万贯家财的大商人,却居于第三等级。
D. 我很苦恼,我爱上了一个上一等级的姑娘,但是我们不能步入婚礼殿堂。
“武松打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都是人们喜闻乐见,脍炙人口的名篇,它们出自于( )
A. 《红楼梦》 B. 《西游记》 C. 《水浒传》 D. 《三国演义》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施耐庵的《水浒传》是根据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题材创作而成。其中就有“武松打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人们喜闻乐见,脍炙人口的名篇。故本题正确的选项是C。
【题型】选择题
【结束】
18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现实主题。阅读材料提示,探究问题。
【道法自然的思想观念】《老子》(即《道德经》)中写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王弼在给《老子》作注时说:“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 法圆,与自然无所违也。”(法:效法,学习)
(1)上述言论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思想?概括材料中的核心观点。
【巧夺天工的古代工程】为灌溉农田,变水害为水利,李冰总结前人治水经验,因势利导,就地取材,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今都江堰市,兴修了以防洪为主兼具灌溉、运输功能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整个系统自流灌溉,配套严密,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于民。
(2)都江堰修建体现了什么理念?再举一例中国古代兴利避害、惠及后世的建筑工程。
【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一些作为历史见 证的文化印记却悄然消逝在人们的视野中,甚至记忆里,而那当中有我们民族的血脉,有我们每个人的根。在这些悄然消逝的文化印记里,有老方言、老职业、老服饰、老工艺、老建筑、老山水、老村镇、老地名、老游戏、老美食、老童谣、老剧种、老用品、老年画……
(3)作为历史见证的文化印记悄然消逝的主要原因在哪两方酣
【遗产保护的现实思考】面对日益消逝的历史遗产和文化印记,学校历史学习小组准备组织一次“我身边的历史遗产和文化印记”实践调查,并要求组员完成调查后,撰写调查报告,择优刊登在校报上。
(4)请你围绕法治、和谐这两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词之一,为自己即将进行的调查和后续调查报告的撰写设计一个标题。(要求:先写出所选关键词,再围绕关键词设计标题;标题要切合所选关键词,主题鲜明,准确凝练)
【答案】(1)道家
核心观点:要效法自然(或向自然学习);要顺应自然(或不违背自然规律)。
(2)理念:顺应自然(地理),因势利导。(紧扣下划线关键词评分)建筑工程:郑国渠、灵渠、赵州桥、隋大运河、长城、明北京城(或故宫、紫禁 城)(答出其中之一即可)
(3)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文化保护意识不强(或保护措施不到位)。(紧扣下划线关键词评分,若答出其它具体合理的答案,则两条给分。若写多个答案,则仅评前两条)
(4)作答示例,以下二者选其一:
围绕法治关键词:如“加强文化立法,保护历史遗产”
围绕和谐关键词:如“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统筹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谐共享”
【解析】(1)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老子》(即《道德经》)、道法自然、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老子主张“效法自然;顺其自然”。因此,上述言论反映了我国古代道家的思想。材料中的核心观点是效法自然、顺其自然。
(2)第一问根据材料“李冰……因势利导,就地取材,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今都江堰市,兴修了以防洪为主兼具灌溉、运输功能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可知,都江堰的修建体现的理念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就地取材);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兴利避害、惠及后世的建筑工程有很多,如,长城或灵渠或故宫或赵州桥等。
(3)根据材料“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一些作为历史见证的文化印记却悄然消逝在人们的视野中,甚至记忆里,而那当中有我们民族的血脉,有我们每个人的根……”可知,作为历史见证的文化印记悄然消逝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其二,现代人对传统文化保护意识不强或保护措施不到位等。
(4)根据材料及上述分析可知,以“法治”为关键词的主题是:加强文化立法,保护历史遗产;以“和谐”为关键词的主题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共享。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道家、都江堰。老子的思想之一就是顺应自然,都江堰的修筑与作用也得益于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由此使我们认识到,我们应尊重自然,尊重历史文化遗产,注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共享。
【题型】综合题
【结束】
19
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具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昂扬进取的精神。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唐·杜甫《忆昔》
材料二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13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28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
——冻国栋《中国人口史》(第二卷)
(1)据材料一指出该诗人生活在唐朝的什么特殊时代?他的诗被后人称誉为什么?
(2)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材料二的数据印证了材料一中哪一句诗所描述的情况?
(3)材料二中,639~751年问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
【答案】(1)特殊时代: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诗史”。
(2)社会现实:开元盛世时期国家呈现经济繁荣(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允实),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富足的景象。印证:“小邑犹藏万家室”。
(3)趋势:连续增长(上升)。原因:“贞观之治”(奠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继续发展);“开元盛世”(全盛)。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唐朝诗人杜甫的有关知识。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依据材料一的“忆昔开元全盛”可知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杜甫的诗语言精炼凝重,艺术技巧高超,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复杂、动荡的历史,被称为“诗史”。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材料一的“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出唐朝开元年间国家呈现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富足的景象。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数据的能力。分析材料二的数据“639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28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可以看出639~751年间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连续增长的趋势。从639~751年间唐朝先后经历了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三位皇帝的统治,出现了“贞观之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隋朝•辉煌的隋唐文化;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题型】综合题
【结束】
20
对外交往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展示。在我国对外交往的历史中,既有辉煌的过去, 也饱受过近代的屈辱,如今的中国正在逐渐影响着世界。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郑和船队带去了大量的中国瓷器、铜器、铁器、金银和各种精美的丝织品,同时 也换回了亚非各国的许多特产,如胡椒、象牙、宝石、香料和长颈鹿、狮子、鸵鸟等珍贵动物。郑和所到之处,受到各国的热情接待。
——岳麓版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请你概括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所到之处受到各国的热情接待?
材料二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清政府在对外交往中所持有的基本态度及采取的具体政策?
材料三 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3)依据材料三,写出该条约名称以及对当时的中国产生的影响?
材料五 新中国成立后结束了近百年的屈辱外交,特别是改革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开始走向世界并改变世界。
——摘自人教版普通高中《历史》必修II
(4)被国际公认的已经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什么?出自于哪一次国际会议?
(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中国外交的变化给我们的启示。
【答案】(1)带来了广受欢迎的中国特产,是和平友好的对外交往
(2)清朝地大物博,根本不需要与外国进行经济往来; “闭关锁国”
(3)《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
(5)“弱国无外交”,“落后叫要挨打”
【解析】(1)根据材料一“郑和船队带去了大量的中国瓷器……也换回了亚非各国的许多特产……郑和所到之处,受到各国的热情接待。”可知,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受到各国的热情接待的原因是:郑和带来了广受欢迎的中国特产,是和平友好的对外交往。
(2)根据材料二“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可知,清政府在对外交往中所持有的基本态度是:清政府认为,清朝地大物博,根本不需要与外国进行经济往来;采取的具体政策是“闭关锁国”。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由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他们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于是清政府实行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闭关锁国”。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1842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由此可知,材料三出自《南京条约》;其影响是: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1953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众多亚非独立国家的首脑,聚集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由此可知,被国际公认的已经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自于“万隆会议”。
(5)根据材料及上述分析可知,中国外交的变化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熟悉中国古代、近代和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产生的影响,从中深刻认识到: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要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提高综合国力等。
【题型】综合题
【结束】
21
2017年6月10日是我国第12个文化遗产日。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正在举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思想之美】
材料一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没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1)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的“熠熠生辉”的局面叫什么?面对战乱和社会巨变,法家的韩非提出了怎样的济世良方?
【科技之美】
材料二 在唐宋两代,中国的工程师掀起了发明的热潮,中国引领着全世界的科学技术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2)请列举一项唐宋时期“引领着全世界”的科技发明,并说说它的影响。
【品德之美】
材料三 一位阿拉伯商人记述:两宋时期,信用券被广泛应用……中国商人把钱给别人时会写下借条……他们主张以信接物,以义为利,市不二价,童叟无欺,不卖假货,不赚黑钱,不会乘人之危而牟利。
——摘编自《新全球史》
(3)由材料概括指出宋代商人具有的优秀品质。他们最早使用的纸币是什么?
【艺术之美】
材料四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气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
(1)中国书画艺术可谓源远流长翰墨飘香,请据图写出书圣王羲之的作品名称,并据材料说明习总书记号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什么?
“武松打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都是人们喜闻乐见,脍炙人口的名篇,它们出自于( )
A. 《红楼梦》 B. 《西游记》 C. 《水浒传》 D. 《三国演义》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施耐庵的《水浒传》是根据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题材创作而成。其中就有“武松打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人们喜闻乐见,脍炙人口的名篇。故本题正确的选项是C。
【题型】选择题
【结束】
18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现实主题。阅读材料提示,探究问题。
【道法自然的思想观念】《老子》(即《道德经》)中写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王弼在给《老子》作注时说:“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 法圆,与自然无所违也。”(法:效法,学习)
(1)上述言论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思想?概括材料中的核心观点。
【巧夺天工的古代工程】为灌溉农田,变水害为水利,李冰总结前人治水经验,因势利导,就地取材,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今都江堰市,兴修了以防洪为主兼具灌溉、运输功能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整个系统自流灌溉,配套严密,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于民。
(2)都江堰修建体现了什么理念?再举一例中国古代兴利避害、惠及后世的建筑工程。
【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一些作为历史见 证的文化印记却悄然消逝在人们的视野中,甚至记忆里,而那当中有我们民族的血脉,有我们每个人的根。在这些悄然消逝的文化印记里,有老方言、老职业、老服饰、老工艺、老建筑、老山水、老村镇、老地名、老游戏、老美食、老童谣、老剧种、老用品、老年画……
(3)作为历史见证的文化印记悄然消逝的主要原因在哪两方酣
【遗产保护的现实思考】面对日益消逝的历史遗产和文化印记,学校历史学习小组准备组织一次“我身边的历史遗产和文化印记”实践调查,并要求组员完成调查后,撰写调查报告,择优刊登在校报上。
(4)请你围绕法治、和谐这两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词之一,为自己即将进行的调查和后续调查报告的撰写设计一个标题。(要求:先写出所选关键词,再围绕关键词设计标题;标题要切合所选关键词,主题鲜明,准确凝练)
【答案】(1)道家
核心观点:要效法自然(或向自然学习);要顺应自然(或不违背自然规律)。
(2)理念:顺应自然(地理),因势利导。(紧扣下划线关键词评分)建筑工程:郑国渠、灵渠、赵州桥、隋大运河、长城、明北京城(或故宫、紫禁 城)(答出其中之一即可)
(3)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文化保护意识不强(或保护措施不到位)。(紧扣下划线关键词评分,若答出其它具体合理的答案,则两条给分。若写多个答案,则仅评前两条)
(4)作答示例,以下二者选其一:
围绕法治关键词:如“加强文化立法,保护历史遗产”
围绕和谐关键词:如“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统筹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谐共享”
【解析】(1)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老子》(即《道德经》)、道法自然、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老子主张“效法自然;顺其自然”。因此,上述言论反映了我国古代道家的思想。材料中的核心观点是效法自然、顺其自然。
(2)第一问根据材料“李冰……因势利导,就地取材,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今都江堰市,兴修了以防洪为主兼具灌溉、运输功能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可知,都江堰的修建体现的理念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就地取材);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兴利避害、惠及后世的建筑工程有很多,如,长城或灵渠或故宫或赵州桥等。
(3)根据材料“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一些作为历史见证的文化印记却悄然消逝在人们的视野中,甚至记忆里,而那当中有我们民族的血脉,有我们每个人的根……”可知,作为历史见证的文化印记悄然消逝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其二,现代人对传统文化保护意识不强或保护措施不到位等。
(4)根据材料及上述分析可知,以“法治”为关键词的主题是:加强文化立法,保护历史遗产;以“和谐”为关键词的主题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共享。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道家、都江堰。老子的思想之一就是顺应自然,都江堰的修筑与作用也得益于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由此使我们认识到,我们应尊重自然,尊重历史文化遗产,注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共享。
【题型】综合题
【结束】
19
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具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昂扬进取的精神。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唐·杜甫《忆昔》
材料二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13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28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
——冻国栋《中国人口史》(第二卷)
(1)据材料一指出该诗人生活在唐朝的什么特殊时代?他的诗被后人称誉为什么?
(2)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材料二的数据印证了材料一中哪一句诗所描述的情况?
(3)材料二中,639~751年问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
【答案】(1)特殊时代: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诗史”。
(2)社会现实:开元盛世时期国家呈现经济繁荣(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允实),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富足的景象。印证:“小邑犹藏万家室”。
(3)趋势:连续增长(上升)。原因:“贞观之治”(奠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继续发展);“开元盛世”(全盛)。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唐朝诗人杜甫的有关知识。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依据材料一的“忆昔开元全盛”可知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杜甫的诗语言精炼凝重,艺术技巧高超,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复杂、动荡的历史,被称为“诗史”。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材料一的“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出唐朝开元年间国家呈现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富足的景象。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数据的能力。分析材料二的数据“639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28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可以看出639~751年间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连续增长的趋势。从639~751年间唐朝先后经历了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三位皇帝的统治,出现了“贞观之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隋朝•辉煌的隋唐文化;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题型】综合题
【结束】
20
对外交往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展示。在我国对外交往的历史中,既有辉煌的过去, 也饱受过近代的屈辱,如今的中国正在逐渐影响着世界。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郑和船队带去了大量的中国瓷器、铜器、铁器、金银和各种精美的丝织品,同时 也换回了亚非各国的许多特产,如胡椒、象牙、宝石、香料和长颈鹿、狮子、鸵鸟等珍贵动物。郑和所到之处,受到各国的热情接待。
——岳麓版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请你概括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所到之处受到各国的热情接待?
材料二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清政府在对外交往中所持有的基本态度及采取的具体政策?
材料三 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3)依据材料三,写出该条约名称以及对当时的中国产生的影响?
材料五 新中国成立后结束了近百年的屈辱外交,特别是改革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开始走向世界并改变世界。
——摘自人教版普通高中《历史》必修II
(4)被国际公认的已经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什么?出自于哪一次国际会议?
(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中国外交的变化给我们的启示。
梁启超针对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说过:“郑和之后,再无郑和”,中国逐渐脱离世界发展潮流。他指的是明清时期( )
A. 重农抑商 B. 闭关锁国
C. 君主专制的加强 D. 八股取士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国逐渐脱离世界发展潮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中国夜郎自大,觉得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能够自给自足,不用跟外国来往,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了中国的落后。所以答案选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题型】选择题
【结束】
17
“武松打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都是人们喜闻乐见,脍炙人口的名篇,它们出自于( )
A. 《红楼梦》 B. 《西游记》 C. 《水浒传》 D. 《三国演义》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施耐庵的《水浒传》是根据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题材创作而成。其中就有“武松打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人们喜闻乐见,脍炙人口的名篇。故本题正确的选项是C。
【题型】选择题
【结束】
18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现实主题。阅读材料提示,探究问题。
【道法自然的思想观念】《老子》(即《道德经》)中写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王弼在给《老子》作注时说:“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 法圆,与自然无所违也。”(法:效法,学习)
(1)上述言论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思想?概括材料中的核心观点。
【巧夺天工的古代工程】为灌溉农田,变水害为水利,李冰总结前人治水经验,因势利导,就地取材,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今都江堰市,兴修了以防洪为主兼具灌溉、运输功能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整个系统自流灌溉,配套严密,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于民。
(2)都江堰修建体现了什么理念?再举一例中国古代兴利避害、惠及后世的建筑工程。
【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一些作为历史见 证的文化印记却悄然消逝在人们的视野中,甚至记忆里,而那当中有我们民族的血脉,有我们每个人的根。在这些悄然消逝的文化印记里,有老方言、老职业、老服饰、老工艺、老建筑、老山水、老村镇、老地名、老游戏、老美食、老童谣、老剧种、老用品、老年画……
(3)作为历史见证的文化印记悄然消逝的主要原因在哪两方酣
【遗产保护的现实思考】面对日益消逝的历史遗产和文化印记,学校历史学习小组准备组织一次“我身边的历史遗产和文化印记”实践调查,并要求组员完成调查后,撰写调查报告,择优刊登在校报上。
(4)请你围绕法治、和谐这两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词之一,为自己即将进行的调查和后续调查报告的撰写设计一个标题。(要求:先写出所选关键词,再围绕关键词设计标题;标题要切合所选关键词,主题鲜明,准确凝练)
【答案】(1)道家
核心观点:要效法自然(或向自然学习);要顺应自然(或不违背自然规律)。
(2)理念:顺应自然(地理),因势利导。(紧扣下划线关键词评分)建筑工程:郑国渠、灵渠、赵州桥、隋大运河、长城、明北京城(或故宫、紫禁 城)(答出其中之一即可)
(3)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文化保护意识不强(或保护措施不到位)。(紧扣下划线关键词评分,若答出其它具体合理的答案,则两条给分。若写多个答案,则仅评前两条)
(4)作答示例,以下二者选其一:
围绕法治关键词:如“加强文化立法,保护历史遗产”
围绕和谐关键词:如“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统筹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谐共享”
【解析】(1)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老子》(即《道德经》)、道法自然、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老子主张“效法自然;顺其自然”。因此,上述言论反映了我国古代道家的思想。材料中的核心观点是效法自然、顺其自然。
(2)第一问根据材料“李冰……因势利导,就地取材,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今都江堰市,兴修了以防洪为主兼具灌溉、运输功能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可知,都江堰的修建体现的理念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就地取材);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兴利避害、惠及后世的建筑工程有很多,如,长城或灵渠或故宫或赵州桥等。
(3)根据材料“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一些作为历史见证的文化印记却悄然消逝在人们的视野中,甚至记忆里,而那当中有我们民族的血脉,有我们每个人的根……”可知,作为历史见证的文化印记悄然消逝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其二,现代人对传统文化保护意识不强或保护措施不到位等。
(4)根据材料及上述分析可知,以“法治”为关键词的主题是:加强文化立法,保护历史遗产;以“和谐”为关键词的主题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共享。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道家、都江堰。老子的思想之一就是顺应自然,都江堰的修筑与作用也得益于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由此使我们认识到,我们应尊重自然,尊重历史文化遗产,注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共享。
【题型】综合题
【结束】
19
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具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昂扬进取的精神。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唐·杜甫《忆昔》
材料二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13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28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
——冻国栋《中国人口史》(第二卷)
(1)据材料一指出该诗人生活在唐朝的什么特殊时代?他的诗被后人称誉为什么?
(2)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材料二的数据印证了材料一中哪一句诗所描述的情况?
(3)材料二中,639~751年问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河北设立雄安新区,这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我国从沿海向内地推进开放的又一大手笔。回顾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秦汉魏晋经隋唐宋元,呈现出一个怎样的转移方向?( )
A. 从东南向华北 B. 从西南向西北
C. 从东北向西南 D. 从西北向东南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再加上自然条件的变化,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南宋开始,标志着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东南地区,全国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则,中国已稳定地形成了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的经济格局,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所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秦汉魏晋经隋唐宋元,呈现出一个从西北向东南的转移方向。故选D。
【题型】选择题
【结束】
16
梁启超针对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说过:“郑和之后,再无郑和”,中国逐渐脱离世界发展潮流。他指的是明清时期( )
A. 重农抑商 B. 闭关锁国
C. 君主专制的加强 D. 八股取士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国逐渐脱离世界发展潮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中国夜郎自大,觉得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能够自给自足,不用跟外国来往,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了中国的落后。所以答案选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题型】选择题
【结束】
17
“武松打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都是人们喜闻乐见,脍炙人口的名篇,它们出自于( )
A. 《红楼梦》 B. 《西游记》 C. 《水浒传》 D. 《三国演义》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施耐庵的《水浒传》是根据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题材创作而成。其中就有“武松打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人们喜闻乐见,脍炙人口的名篇。故本题正确的选项是C。
【题型】选择题
【结束】
18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现实主题。阅读材料提示,探究问题。
【道法自然的思想观念】《老子》(即《道德经》)中写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王弼在给《老子》作注时说:“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 法圆,与自然无所违也。”(法:效法,学习)
(1)上述言论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思想?概括材料中的核心观点。
【巧夺天工的古代工程】为灌溉农田,变水害为水利,李冰总结前人治水经验,因势利导,就地取材,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今都江堰市,兴修了以防洪为主兼具灌溉、运输功能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整个系统自流灌溉,配套严密,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于民。
(2)都江堰修建体现了什么理念?再举一例中国古代兴利避害、惠及后世的建筑工程。
【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一些作为历史见 证的文化印记却悄然消逝在人们的视野中,甚至记忆里,而那当中有我们民族的血脉,有我们每个人的根。在这些悄然消逝的文化印记里,有老方言、老职业、老服饰、老工艺、老建筑、老山水、老村镇、老地名、老游戏、老美食、老童谣、老剧种、老用品、老年画……
(3)作为历史见证的文化印记悄然消逝的主要原因在哪两方酣
【遗产保护的现实思考】面对日益消逝的历史遗产和文化印记,学校历史学习小组准备组织一次“我身边的历史遗产和文化印记”实践调查,并要求组员完成调查后,撰写调查报告,择优刊登在校报上。
(4)请你围绕法治、和谐这两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词之一,为自己即将进行的调查和后续调查报告的撰写设计一个标题。(要求:先写出所选关键词,再围绕关键词设计标题;标题要切合所选关键词,主题鲜明,准确凝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