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1924年,列宁逝世,家住莫斯科的小姑娘尼娜给在国外的父亲写信告知此事,她在信封...

1924年,列宁逝世,家住莫斯科的小姑娘尼娜给在国外的父亲写信告知此事,她在信封寄信人的地址栏上应写的国名是

A. 沙俄

B. 苏俄

C. 苏联

D. 俄罗斯

 

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22年底,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南高加索联邦4个独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1924年写的国名是苏联。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1924年”是解题的关键,1922年底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学者们喜欢这样形容德国:这是一个奇妙的国家,它要么拷问世界,要么拷打世界。德国在19世纪40年代“拷问世界”方面的“伟大”史实是( )

A. 工业革命    B. 第一次世界大战    C. 启蒙运动    D.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初二某班同学对近代中国某一历史事件的描述

●工业文明外力冲击下社会矛盾的产物

●农民阶层的救亡图存运动

●基督教文明与中华本土文明相融合为特点

●以反清革命为斗争目的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差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请判断材料一中的救亡图存运动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具有怎样新的时代特征?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哪些基本原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怎样的影响和意义

 

查看答案

每个国家的历史阶段应该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来划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有一批人鉴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危亡的感情使他们感觉到帝国主义的侵略才是中国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应从1860年代的洋务运动开始。……我提出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基于社会结构的转型这一角度的。

                           ——摘自沈渭滨访谈录《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材料二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孙中山《政治遗嘱》(1925年)

(1)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你认为哪一种说法更为合理?并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2)试从政治结构转型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根据材料二,孙中山认为实现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的途径是什么?

(4)除了辛亥革命之外,请再说出一个孙中山先生“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的史实。

 

查看答案

历史总是以各种形式呈现于现实当中。我国当代一位著名文化学者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个名称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

材料一  香港的水坑口街(原名叫“波些臣街”“占领街”)。……这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血泪斑斑的中国近代史的开始。那片美丽的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以纪念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复兴之路·上》

【一处遗迹留下一段痛苦的记忆】

材料二  如下图

【一条胡同就是一处屈辱的见证】

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亦可由诸国自行防守,使馆界线于附件之图上标明……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

请回答:(1)材料一中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指的是什么?英国人能将“香港海湾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有何条约依据

(2)材料二遗址能够让你直接联想起中国哪次惨痛的遭遇?造成这一惨痛遭遇的侵略者是谁?

(3)材料三中签订的这一条约给中国社会性质带来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4)综上所述,你对中国近代史有何认识?

 

查看答案

______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______成立了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