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改革创新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

改革创新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材料二 《史记》记载:守旧贵族由于利益受损,他们和太子串通一气,诽谤商鞅。秦孝公死后太子继位,商鞅失去了支持,被诬陷“谋反”,死后遭“车裂”。

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秦)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

(1)找出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理论依据。材料二表明商鞅在变法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2)据材料三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不得摘抄原文)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是如何为始皇”“并天下奠定基础的。

(3)综合上述材料,你可以获得怎样的启示?

 

 

(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遇到了奴隶主旧贵族的阻挠。 (2)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商鞅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秦国一跃成为战国时期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要勇于创新,改革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改革是强国之路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第一问材料一中“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这充分反映了商鞅的改革主张。由此可知,商鞅变法的理论依据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第二问根据材料二“守旧贵族由于利益受损,他们和太子串通一气,诽谤商鞅”可知,商鞅在变法过程中遇到了奴隶主旧贵族的阻挠。 (2)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进行了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是: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商鞅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秦国一跃成为战国时期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即为“始皇”“并天下”奠定了基础。 (3)根据材料及上述分析,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要勇于创新,改革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改革是强国之路等。(言之有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西周诸侯国分布图

(1)为了将材料一中的图片信息补充完整,①、②处应填写的制度和人物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诸侯国的建立与西周的哪一制度有关?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诸侯需要向周天子承担哪些义务。

(4)材料二的相关制度在春秋时期是如何遭到破坏的?

 

 

查看答案

某班同学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他们拟定了以下研究题目。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 《孔子办学:谱写古代教育新篇章》       B. 《铁犁牛耕: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C. 《诸子百家:筑就中华民族的精神》    D. 《春秋争霸:加强了周天子的王权》

 

查看答案

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

A. 孔子有教无类”,使社会上有学问的人增多

B. 夏桀暴政,人民怨声四起

C. 西周灭掉商朝,实行分封制

D.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查看答案

某校七年级学生在学习了本课后,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围绕着如何遏制校园内“损害公物”行为进行分组讨论,产生了若干观点。这些观点虽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其中哪个组的观点更为合理( )

A. 儒家组:损害公物属于道德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说服教育解决

B. 法家组:损害公物属于违法行为,应依照法律条款惩处

C. 道家组:损害公物属于无意识行为,可以让学生闭门修炼自行解决

D. 墨家组:损害公物属于奢侈浪费行为,要提倡节俭

 

查看答案

小明同学在课本剧《百家争鸣》中扮演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下列属于他的台词的是( )

A. 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B. 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C.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D. 严刑酷法,中央集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