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的“第二次反思”付诸政治实践开始于( )
A. 洋务运动时期 B. 维新变法时期
C. 辛亥革命时期 D. 新文化运动时期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帮助九年级1班学生完成探究活动。
【科技篇】
三次科技革命比较表
项目 | 第一次工业革命 | 第二次工业革命 | 第三次科技革命 |
兴起时间 | 18世纪60年代 | 19世纪70年代 | C |
主要标志 | A | 电的广泛应用 | 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 |
进入时代 | 蒸汽时代 | B | 信息时代 |
(1)列表归纳相关历史事件,是常用的学习历史的方法。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在答题卡上写出表3中英文字母处的内容。
【经济篇】
材料一
(2)由材料及所学知识,1921--1925年苏俄(联)粮食产量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你如何理解罗斯福所说的“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革命篇】
材料二
(3)材料二中的图一和图二分别标志着哪两场重大革命事件的爆发?这两个历史事件均受到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请写出其名称
【崛起篇】
材料三
(3)材料三中第十三章可能涉及哪些历史事件(两例即可)?以目录中某一国家或地区为例,说明“据优势地位”的西方对其产生的影响。
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大国之间暗中角力,强权政治、霸权主义至今阴魂不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很失望,和会最高委员会无视中国人民的存在,出卖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我很愤怒,你们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这一定会激起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怒!”
——《顾维钧回忆录》
(1)材料一中“和会”指的是哪次国际会议? “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怒”通过哪一事件爆发出来?
材料二 会议召开时,当事国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却被拒之于会议之外,只能坐在会议厅隔壁房间的冷板凳上等待会议的“判决”。会议结束,英、法两国的首脑张伯伦和达拉第向他们宣布会议的协定,声明“这是无权上诉和不能修改的判决词”。
——北师大版(九下)历史教科书
(2)材料二中英法首脑宣布的“协定”指的是什么协定?此举带来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材料三 在雅尔塔会议上,“三巨头”讨论了建立维护和平安全的联合国组织……肢解德国的问题……以及对罗斯福来说极其关心的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和时间问题。为了使苏联尽快参加对日作战,“三巨头”满足了苏联在中国的无理利益要求。
——丁晓平《大国博弈》
(3)材料三中所述内容,对二战的进程有何影响?苏联对日作战的条件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四 近年来,奥巴马政府打着“亚太再平衡”的旗号,蓄意围堵着它所认定的“霸权挑战者”。特别在南海问题上,绞尽脑汁对华施压。其后的特朗普政府也是阴招不断……
——新华网
(4)材料四中所谓“亚太再平衡”。其实质是美国长期推行的什么政策?在南海问题上中美双方不排除有擦枪走火的可能。鉴于此,你认为我国应做好哪些准备?
材料五 当地时间2017年4月7日,习近平在佛罗里达洲湖海公园同美国总统特朗普会晤。习近平向特朗普介绍了中国发展理念,强调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不奉行你输我赢的理念,不走国强必霸的老路,愿同美方一道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繁荣。
(5)据材料五指出,中国的发展理念与美国有何不同?
历史表明:科学决策并适时调整,是社会发展的关键。根据提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有三次重大改革:一次是20年代初期的苏俄,一次是30年代的美国,还有一次是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请写出前两次改革的名称。
(2)下面材料反映了三次改革的举措或影响,阅读后回答: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 ||
材料一 | 材料二:蓝鹰标志 | 材料三: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示意图 |
①材料一中僵化的“苏联模式”具体指什么?材料二反映了30年代的美国改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②简述材料三反映的主要历史信息?
(3)与时代潮流相随,在改革开放的30年历程中,中国大胆创新,及时调整政策,走出了既与世界相联系又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谈谈你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成就的认识或体会。(至少两点)
普通老百姓从每天都看得见、摸得着的"口袋里的欧洲"中找到一种休戚与共的感觉,体验到做真正欧洲人的感觉。这一现象开始出现于哪一年 ( )
A. 1967年 B. 1991年 C. 1993年 D. 1999年
“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推动全球化的因素有 ( )
①科技的进步 ②跨国公司的推动 ③两极格局的结束 ④世贸组织的成立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