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近代历经苦难,许多仁人志士不断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谱写了可歌...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近代历经苦难,许多仁人志士不断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材料二: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发布了一项结束战争的诏书,9月2日,在停泊在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签署了投降书。……中国的国际地位从未像现在这样地受人尊敬——它已完成了最漫长的反侵略和反极权主义的抗战。

——徐中约《中国的奋斗——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三大战役,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战略大决战。战争以共产党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而告终。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国民党败退台湾。

请回答:

(1)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材料一提到“各式各样的尝试”,请分别从政治上和思想上举例说明。

(2)材料二中的“战争”指的是什么?你如何认识这场战争的意义?

(3)材料三中“三大战役”指什么?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4)通过对以上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探究,你得到什么启示?

 

(1)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政治上:百日维新、辛亥革命 思想上:新文化运动 (2)事件:抗日战争 意义:洗雪了百余年来的民族耻辱,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转折点; 中国战场长期牵制了日军的主要兵力,为战胜法西斯势力作出了贡献,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尊严。 (3)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原因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解放军英勇善战;无产阶级革命者伟大的精神力量; (4)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 【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进行的尝试在政治上有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在思想上有新文化运动。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客户,这场战争指的是抗日战争;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洗雪了百余年来的民族耻辱,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点;中国的抗日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长期牵制了日军的主要兵力,为战胜法西斯势力作出了贡献,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尊严。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战战役指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包括: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解放军英勇善战;无产阶级革命者伟大的精神力量;国民党不得民心,军备涣散等等。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里即可,中国的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的侵华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等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他生于民国20年,正在给孙子讲他过去的故事,下列可能出现的故事内容有

①同学之间可以照相

②在校见到老师行跪拜之礼

③穿着中山装到学校去读书

④同学之间以“某君”相称

A. 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查看答案

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半月之内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他”是

A. 聂耳

B. 田汉

C. 冼星海

D. 鲁迅

 

查看答案

2017年8月,“商务印书馆与中国现代文化的兴起”主题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此研讨会是为了纪念商务印书馆创办距今

A. 120年

B. 110年

C. 100年

D. 90年

 

查看答案

1947年8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对这一“壮举”的意义表述不恰当的是

A.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B. 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C. 牵制了国民党军队,缓解了解放区军事压力

D. 对战局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

 

查看答案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在机场向新闻界发表了简短的谈话,指出目前最迫切的任务,是保证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政治,巩固国内团结,以期实现全国统一,建立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这是对哪一事件的说明?

A. 中共七大

B. 重庆谈判

C. 井冈山会师

D. 西安事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