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选官用人是国之大事。为了保证人才选拔,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和...

选官用人是国之大事。为了保证人才选拔,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中兴以人才为本”,自古有“得人者昌”“失贤者亡”之说。因此认真总结中国古代选官用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第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zānfǔ)望之继世。孤寒失之,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

——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二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gòu)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三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廖燕《明太祖论》

(1)材料一中“科第之设”是指哪一制度的创立?创立标志是什么?

(2)材料一中“科第之设”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述“科第之设”的历史作用。

(4)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1)科举制度。隋炀帝设立进士科。 (2)分科考试,择优录取。(以才能为选官标准) (3)科举制度是一种新的选官制度。它的出现表明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已从推荐考察转变为以考试为主。通过较为公开公平的考试,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各级政权。(答出其中2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4)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人才,阻碍了社会进步。(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科第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望之继世”,意思是“设置了科举考试及第制度后,贫困老百姓希望靠这个制度读书求得功名而发家,富贵官宦之家希望读书中第使家族继续繁荣下去”,结合课本所学,“科举考试及第制度”是指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期始置进士科,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隋朝创立的科举制为以后各朝相继沿用。 (2)依据材料一已知“科第之设”制度指的是科举制。结合课本所学,为了改变魏晋以来,只从高门权贵的子弟选拔官员,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当官的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按成绩选拔人才。这就是科举制的特点分科考试,以才能为选官标准。 (3)依据课本所学,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为选拔人才,创立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有利于在全社会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给社会带来了革新气象和创新精神。 (4)依据题干“明代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结合课本所学,明代科举考试的八股取士专取“四书”“五经”命题,并以宋儒朱熹的《四书集注》为依据,不能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牵制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历史发展,愚天下之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观察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识读材料,结合所学,梳理我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2)郑和曾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其船队最远到达了什么地方?你是怎样看待这次远洋航行的?

(3)从以上探究的史实中,你得到的最大启示是什么?

 

查看答案

在我国古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多个“盛世”。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元初,四方丰稔,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丁壮之夫,不识兵器。安西诸国悉平为郡县,置开远门,亘地万余里。

——《开元纪事》

(1)据材料一,概括开元盛世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从“选人用人”角度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英)汤因比

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余秋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汤因比、余秋雨选择和向往宋朝的原因。

材料三(康熙在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派兵驻守。施行“展界开海”政策,离乡背井之人纷纷还归乡里,认故亩,以耕以凿,渐次垦辟,至无旷土。各宜乐业,人民安生。

——《名家讲坛》

(3)根据材料三,概括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

 

查看答案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你知道它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吗

A. 雍正年间

B. 康熙年间

C. 乾隆年间

D. 道光年间

 

查看答案

1793乾隆皇帝致英国国王书写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清朝处于康乾盛世    B. 中国经济领先英国

C. 清朝皇帝夜郎自大    D. 中国推行开放政策

 

查看答案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早在西汉时期,中央政府便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标志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清朝乾隆时期管理新疆的措施是设置

A. 伊犁将军

B. 盛京将军

C. 驻藏大臣

D. 乌里雅苏台将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