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同建设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引起了相关国家的强烈反...

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同建设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引起了相关国家的强烈反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丝绸之路示意图。

材料二 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摘编自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

近20多年来,随着中国同欧亚国家关系快速发展,古老的丝绸之路日益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发展同中亚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是中国外交优先方向。

——摘编自新华网

(1)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材料一图片中的A、E两处分别是什么地方?

(2)材料一、材料二分别体现了丝绸之路走向和交流的什么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古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有何重要作用?今天中国重提丝绸之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什么现实意义?

 

(1)A:长安 E:欧洲(大秦) (2)走向特点:自东向西;交流特点:双向交流。 (3)它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更好地促进东西方资源优化,推动社会的发展,促进各国共同繁荣。 【解析】(1)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一图片是古代丝绸之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最终到达欧洲; (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图片: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可知,丝绸之路的方向是自东向西;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可知,丝绸之路是双向交流; (3)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第二问开放性题目,今天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有利于更好地促进东西方资源优化,推动社会的发展,促进各国共同繁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校七年级开展商鞅变法专题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阅读材料】

材料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期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材料二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秦惠文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回顾历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2)商鞅在谁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他变法的主要措施有哪些?(答出三点即可)

(3)根据上述材料回答,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

【得出认识】

(4)根据材料二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认识?

 

查看答案

再现史前人类活动。

(1)寻找证物

初一某班历史课堂:同学A发挥想象力,描述了“北京人”一天的生活。请你为他的描述寻找证据。①北京人长相还类似古猿,前额低平、颧骨突出、嘴部前伸。他们一般居住在山洞里。②白天,男人(暂且称为人)拿着木棒、各种石器围捕、砍砸鹿等猎物。③女人出去采摘,老人和孩子留下来看守火种,他们一般在洞内和洞口各堆设1个火堆,用来照明、取暖和驱赶野兽。晚上,男人女人各自带着成果回来,围着篝火分享食物。

能为描述提供考古依据的是:______ (填写图号)

能为描述提供考古依据的是:______ (填写图号)

能为描述提供考古依据的是:______ (填写图号)

(2)进行解释

以下是同学B搜集的反映半坡人、河姆渡人生产、生活的图片。请你仿照范例,对这位同学搜集的图片进行解释。

[范例]“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可以见证半坡人会制作陶器。

骨耜可以见证______ 。

复原的干栏式房屋可以见证______ 。

(3)得出结论

由上述探究可知,我们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是______ 。

 

查看答案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是(  )

A. 《齐民要术》    B. 《水经注》    C. 《天工开物》    D. 《本草纲目》

 

查看答案

东晋王羲之的书法独创一家,行书、草书流畅潇洒,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被尊为书圣。以下书法作品中,他的代表作是(  )

A.     B.

C.     D.

 

查看答案

据《北史》记载:魏主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材料表明北魏孝文帝下令鲜卑贵族和官员(  )

A. 采用汉姓    B. 改穿汉族服装    C. 学习汉语    D. 与汉人通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