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在日本在巴黎和会要求吞并青岛,管理山东的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他们的外交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失败了!山东大势一去,就是破坏中国的领土!中国就要亡国了!所以我们学界今天出行到各国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主持公道,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中国存亡在此一举!”
材料二:90多年前的今天,中国共产党成立了。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人民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光明道路,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壮丽征程。——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整整奋斗了28年。“日出东方”“第一枪,”“星火燎原”“力挽狂澜”……这几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朽业绩。
(1)材料一中展现的是哪次历史事件?从材料一可以看出该事件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具有什么划时代的意义?
(2)材料二中的“90多年前”指的是哪一年?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第一枪”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星火燎原”中第一簇星星之火指的是什么?由此开创了一条什么样的革命道路?
(4)材料三中的“力挽狂澜”是指遵义会议的召开,这次会议有什么意义?
在中国近代史上,国民党和共产党是政治舞台上的两个重要角色,两党关系的演变呈现出了“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走向和革命的前途命运。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国民革命军军歌》
材料二: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为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
材料三:毛泽东说:“直到现在国民党还是一个大政党,拥有庞大的军队,这个军队在抗战头两年打仗打得比较好,现在总算也还在打日本……
——《同赫尔利的谈话》
材料四: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1948年9月到l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三大战役,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战略大决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为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国共两党采取了什么军事行动?取得了什么成果?
(2)材料二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这一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请列举国民党军队“在抗战头两年打仗打得比较好”的一次战役。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40年代末期,国共两党之间发生的战争是什么?蒋介石败退台湾后造成了一个怎样的历史问题?
(5)通过以上探究,你从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中得到哪些启示?
容闳是中国近代史上首位赴美留学生,他的个人经历映照了历史走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说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精英”开始“睁眼看世界”的代表,容闳则代表“草根”开始“睁眼看世界”。他于1848年考入美国耶鲁大学,是最早接触、接受近代启蒙思想的中国人。
材料二:曾国藩召容闳入幕,要他创办机器造枪厂。……容闳在美国定制的机器1861年8月顺利运到上海,这批机器成为江南制造总局里最新式、最重要的母机。容闳还认为建立新式教育体制,是救国强国最重要的途径。
材料三:1894年7月,甲午中日战争爆发,身在异国他乡的容闳一直坐卧不安,为祖国命运担忧。他提出中国行政机关应依西欧成规,重新组织建设。从1896到1898年间,他通过各种渠道向清政府提出种种兴国方案,逐渐成为维新派的核心人物之一。
材料四:1911年,革命爆发的消息传来,久卧病床的容闳非常兴奋。他写信给国内友人,热烈欢呼推翻帝制的伟大胜利,还预见到袁世凯可能窃取革命成果…
――摘自雷颐《走向革命:以容闳为中心》
(1)哪场战争加快了材料一中的人们“睁眼看世界”的步伐?
(2)材料二体现出容闳参与了哪一近代化探索运动?
(3)材料三中容闳认为,中国哪一领域的变革迫在眉睫?他的兴国方案后来在哪一探索活动中被采用?
(4)材料四中容闳热烈欢呼哪场革命的胜利?
(5)从“温和改良”到“走向革命”,对于容闳个人或者中国的近代化探索历程,你有何感悟?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为www.m1905.com,其中的“1905”的寓意是这一年( )
A. 中国同盟会成立 B. 中国影片在国际获奖
C. 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拍摄 D. 废除科举制
在近代,随着国门被打开,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目睹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他们可能看到的情况有( )
①坐轮船出国留学 ②陪朋友看电影 ③在家看电视 ④西装革履的男子在吃西餐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有一座城市,见证了中国第一个平等条约的签订,成为中国屈辱外交的起点,它同时也是蒋介石国民政府统治的终点。请问这座城市是指( )
A. 北平 B. 南京 C. 武汉 D. 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