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中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民族;为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世界著名的长城。

——斯托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不断内迁,大量的南下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黄河流域杂居相处。他们互相渗透,取长补短。

材料三: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于494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摘自北师大版七(上)历史教材

(1)材料一中所说的事件发生在哪个朝代?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修长城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结台所学知识写出大量内迁的两个少数民族的名称。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次重大改革。这一重大改革有什么积极影响?

(4)结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朝到南北朝时民族关系的变化趋势。

 

(1)朝代:秦朝目的:抵御匈奴的入侵 (2)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写对其中两个即可得 (3)历史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积极影响:促进了北魏的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变化:由民族对抗变为民族交融(写变为民族交融,给。只写民族对抗或只写民族交融不给分) 【解析】(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为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世界著名的长城可知,材料一中所说的事件发生在秦朝;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抵御匈奴的入侵,秦始皇派人修筑了万里长城; (2)西晋末年,匈奴等乘汉族统治集团内乱之际起兵,西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推进,内迁五胡有匈奴、鲜卑、羯、氐、羌; (3)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孝文帝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于494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的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我国从秦朝到南北朝时期由民族对抗变为民族交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董仲舒强调用孔子之术来统一思想。他主张:凡是不属于儒家经典、不合乎孔子思想的,都应该禁止传授,不能让它们与儒家思想一同发展。这样,那些歪理邪说就被消灭了,然后国家法律规章就更加明确了,百姓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材料三:秦始皇下令烧毁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书籍,仅留下泰国的史书噩匪药、种植、占卜之类的书籍。他又将提出非议的460多个儒生和方士全部活埋。

(1)材料一中的人物是谁?他所创立的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提出了什么建议?他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他的建议被哪一个皇帝采纳了?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秦始皇与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有何不同?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儒家思想?

 

查看答案

根据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一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条通商之路,它连接了哪两个大洲?谁为这条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2)哪一个宗教是通过图一这条路传入中国的?这条商路有什么作用?

(3)观察图二,这是汉代开辟的另一条重要的商路.它被称为什么?从山东沿岸出发,穿过黄海可以到达到哪两个国家?

 

查看答案

列表法是整理历史知识的常用方法。小明同学在学习七年级上册有关科技文化的内容后,绘制了下列表格,请你帮助他将下列各选项前的序号填人表内相应的空格中,并回答有关问题。

(1)①圆周率②司马迁③改进造纸术④华佗⑤《齐民要术》

人物

成就

蔡伦

 

 

研制出“麻沸散”

 

著有《史记》

祖冲之

 

贾思勰

 

 

 

(2)以上这些人物都为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们身上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查看答案

成都平原的“千里沃野,渔米之乡”得益于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  )

A. 郑国渠    B. 灵渠    C. 都江堰    D. 白渠

 

查看答案

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把春秋战国时期称为“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其依据是当时出现了

A. 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B. 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C. 诸侯争霸的局面    D. 商业繁荣的局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