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新破六国。丞相绾建议置王以镇之,“始皇下其议于...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新破六国。丞相绾建议置王以镇之,“始皇下其议于群臣”,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废古封国制而以郡县制去代替。以当时其具体情况来说,郡县制推行到如何程度,不可详知。但从制度本身来说,郡县制是以地缘本位的地方政权取代了以血缘关系为本位的地方政权,这是地方政权封建化的主要标志。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公元前127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一一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全球通史》

材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郡县制推行的历史作用。

(2)材料二中“汉皇帝又下了一道诏令”指的是什么法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法令的影响。

(3)材料三中董仲舒提出了什么建议?他的建议为什么被汉武帝所采纳?

(4)三则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共同作用?

 

(1)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从根本上消除了春秋战国以来地方与中央对抗的历史隐患。 (2)推恩令。逐步减小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巩固了西汉政权。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汉武帝政治统治的加强 。 (4)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解析】(1)根据材料可知,以地缘本位取代了以血缘关系为本位的地方正确说明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地方与中央对抗的历史隐患,巩固了秦朝的统治;同时通过郡县制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的措施是针对诸侯国的“推恩令”;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通过推恩令使诸侯国被越分越小,逐步减少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巩固了西汉政权。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知,董仲舒认为应对儒家以外的各家采取压制的措施,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观点。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4)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推行郡县制与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都是为了加强统治,维护统一,所以同的作用都是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商鞅变法,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波澜壮阔的时代变革……商鞅的变法措施从一开始就是锋利的,从根本上打破了旧的经济、政治制度,改变了原有的利益格局。因此,在有力激发起大秦百姓发愤图强的血性、推动秦国迅速走向富强的同时,也遭到以甘龙、杜挚为首的原有秩序既得利益集团的拼死反对,斗争堪称你死我活。

材料二:冯太后听从大臣的建议,革除部落旧俗,仿照汉制进行政治、经济改革。490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亲政。……他义无反顾地将都城由平城迁往洛阳。接着就推出改官制、禁胡服、学汉语、通婚烟、改姓氏等一系列全面改革举措。孝文帝及其祖母冯太后成功地承担起了促进“胡汉融合”的任务,成为顺应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的杰出代表。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材料一中“激发大秦百姓发愤图强”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孝文帝改革中的关键举措及改革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和问题分析两次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图一水利工程是谁主持修建的?其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原因是什么?

(2)图二著作中强调农业生产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什么?此著作历史地位如何?

(3)上述图片反映的史实体现的共同理念与春秋战国时期哪家学派的观点一致?

 

查看答案

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得益于(  )

A. 优越的自然条件    B. 人口的大量迁移

C. 统治者的措施    D. 稳定的社会环境

 

查看答案

《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

A. 长平之战    B. 巨鹿之战    C. 官渡之战    D. 赤壁之战

 

查看答案

东汉班固写的《汉书.司马迁传》中,称赞《史记》是“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这段材料论述了《史记》的

A. 叙述内容    B. 编写体例    C. 文学价值    D. 著史特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