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自秦朝开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历代封建王朝在巩固政权方面做出了很大胆的尝...

自秦朝开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历代封建王朝在巩固政权方面做出了很大胆的尝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新皇帝”是谁?为巩固统治“新皇帝”在地方推行什么制度?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试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唐朝体现这一政策的事实一例。

材料三:(元朝疆域)“北与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言”

——《元史 地理志》

(3)从材料三中你可以获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元世祖忽必烈为实现对其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

(4)概括指出三位封建帝王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1)答:秦始皇; 郡县制 (2)答:民族团结政策(或开明的民族政策)。 文成公主入藏(西北各部首领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3)答:元朝疆域辽阔; 行省制度 (4)答: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1)依据材料一,由“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因此结合所学可知,嬴政“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统一全国后,他依据韩非子的法家思想进行治国的,由此判断“新皇帝”是嬴政(秦始皇);为巩固统治,“秦始皇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2)根据材料二,由“唐太宗采取的民族政策” 因此结合所学可知, 唐太宗认为:“自古以来都以汉族尊贵 看不起其他民族 只有我待他们一视同仁,所以各民族都视我为他们的父母亲人”表明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天可汗”就是唐代少数民族首领对唐太宗的尊称。 (3)根据材料三,“元朝的疆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疆域空前辽阔,是当时亚洲一个强大的封建国家。为了进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 (4)根据三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唐太宗、忽必烈这三位封建帝王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都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创新与开放,促进发展和进步,保守与封闭,导致停滞和落后

【制度创新】

秦汉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和防止官员贪腐开创了监察制度并不断加以强化。

(1)下图为秦朝行政系统简表,其中,负责监察百官的是谁?

(2)汉武帝时期,在中央和地方分别设置了负有监察职能的官职,以监督京师百官和皇族及地方官员。请分别写出上述官职的名称。

【对外交流】

西汉以来,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通道上,五彩的丝绸、精美的瓷器和名贵的香料贸易络绎不绝。这条通道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3)这条“横贯欧亚大陆的通道”被称为什么?谁为开拓这条“通道”做出了突出贡献?

南宋时,海外贸易发达,商船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在航海中广泛使用了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某一项成就。

(4)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从政府的态度和航海科技两个方面,总结宋朝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

【封闭落后】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广州是允许外商来华贸易的唯一口岸,而且即使在广州也百般限制中国人与外商接触。政府特许的“十三行”不仅垄断了与外商的经济往来,还代政府出面办理交涉事宜。

(5)上述材料反映出清朝政府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结合材料说说你对这一政策的理解。

 

查看答案

下列三幅图片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B. 加强亚欧非三洲联系

C. 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D. 东西方文明交往通道

 

查看答案

经典诵读可以帮助我们提取丰富的历史信息。《三字经》“嬴秦氏,始兼并……迨至隋,一土宇……元灭金,绝宋世。太祖兴,国大明”中所反映的从长期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有

A. 秦隋宋

B. 秦隋元

C. 秦元明

D. 隋元明

 

查看答案

要了解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以及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应推荐阅读(  )

A. 《齐民要术》    B. 《本草纲目》

C. 《资治通鉴》    D. 《天工开物》

 

查看答案

梁启超针对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说过:“郑和之后,再无郑和”,中国逐渐脱离世界发展潮流。他指的是明清时期(   )

A. 重农抑商    B. 闭关锁国

C. 君主专制的加强    D. 八股取士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