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内和平问题的真实目的是
① 为了立即发动内战
② 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
③ 为了欺骗人民
④ 为了和共产党实现真正的和平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了振兴民族工业而作出巨大贡献的人是
A. 张謇 B. 冼星海 C. 徐悲鸿 D. 侯德榜
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是 ( )
A. 鸦片战争的爆发 B.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 抗日战争的胜利
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中国共产党史册的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 D.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共“七大”通过的新党章规定党的指导思想是
A. 新三民主义 B. 毛泽东思想 C. 马列主义 D. 邓小平理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显德七年正月初一,风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后周宰相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初三夜晚,大军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他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
材料二: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都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院长官枢密副使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1)材料一中的“显德七年”具体是哪一年?当时将士是在哪里拥立赵匡胤为帝的?
(2)材料一中赵匡胤“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达成此目的,他在中央采取了哪些措施?
(3)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的什么政策?结合赵匡胤的经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及其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