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无论他是哪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1)据材料一,指出民族团结在抗战时期呈现的新特点。《义勇军进行曲》的曲作者是谁?

材料二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呈英豪。端起了长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2)材料二是哪首抗日歌曲?其曲作者是谁?

(3)材料一、二两首歌曲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材料三:下面是两位网友关于《义勇军进行曲》的讨论,

(4)你能对网友若寒在21∶59∶28时的说法做一下具体说明吗?你怎么看待网友夜之诳语在22∶01∶30时所持的观点?

 

(1)特点:民族团结呈现出地域和民族的广泛性。(答出地域或者民族广泛之一即可) 作者:聂耳 (2)《黄河大合唱》,冼星海 (3)团结抗战,抵御外辱 (4)说明:从歌曲诞生的时代背景说明,20世纪30年代,日本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抗日救亡运动逐步兴起,正处于一个激昂奋争而又需要人们激昂奋争的历史节点。 看法:歌词没有过时,更不应修改。因为:可以警示国人我们中华民族面对世界纷乱和强敌时刻都处在“最危险的时候”,不能有丝毫的松懈。要接受历史教训,即使将来成为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梦想以后也不能丧失警惕。 【解析】(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团结在抗战时期呈现出地域和民族的广泛性。《义勇军进行曲》的曲作者是聂耳。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首抗日歌曲是《黄河大合唱》,其曲作者是冼星海。 (3)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首歌曲反映的共同主题是团结抗战,抵御外辱。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歌曲诞生在20世纪30年代;因为20世纪30年代,日本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抗日救亡运动逐步兴起,正处于一个激昂奋争而又需要人们激昂奋争的历史节点。歌词并没有过时,更不应修改。因为: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迎来幸福的今天,那段历史不可磨灭,需要我们永世铭记在心。当今世界时刻都处在“最危险的时候”,不能有丝毫的松懈。要接受历史教训,即使将来成为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梦想以后也不能丧失警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是明明在某一主题图文结合的探究学习中搜集的图片资料,请你也参与这次探究学习活动:

请回答:

(1)图片A.B.C.D反映了的什么战争(或事件)及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2)从图片A.B.C.D可以看出国共两党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从中获得的启迪是什么?

(3)通过以上图片和问题的解决,你知道明明探究学习的主题是什么吗?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漫画《玩弄于股掌之上》创作于1919年2月

(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

材料二: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口号。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示意图

材料四:13名代表,五十多位党员,星星之火,终成燎原;90年艰苦辉煌,60余年国运昌隆,气壮山河,声震寰宇!90年前,中国共产党为黑暗的中国点起了一盏明灯,照亮了漫漫革命之路;90年后,《建党伟业》追本溯源,去寻找和讲述光明源头的故事。

——《建党伟业》中的特殊数字解读

问题:(1)材料一漫画中“穿和服的人”和“坐在这位身着和服的人身上的人”分别指的是日本、中国北洋政府,联系巴黎和会对华决定,简析漫画反映的主要史实。

(2)材料二中的“口号”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有什么历史意义?

(3)材料二、三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何关系?

(4)材料四中的“数字”:从“13”名代表、五十多位党员。到今天8900多万中共党员,这一数据的变化给我们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沉沦、抗争、奋斗与崛起,不断追逐同一个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示意图,首先完成相应的填空。

A、                              B 、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这些企业虽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当时外商企业垄断民用工业,洋务派希望兴办民用工业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同时给军事企业提供资金、燃料。

                                       ——摘自《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2)根据材料二,指出洋务运动创办民用工业的目的和民用工业的特点。

材料三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本,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  梁启超《变法通议》

(3)材料三中,梁启超认为变法成败关键是什么?

材料四 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历史经历了“沉沦”、“谷底”、“上升”三个阶段。在1840年——1901年期间,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沉沦”;1901年——1920年期间,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主要变现为“谷底”,即黑暗和黎明的交错期,是为上升积聚力量的时期;1921年以后,中国历史发展主要趋势据变现为“上升”了,可以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4)根据所学,结合材料四,中国从开始 “沉沦”到完全沉沦到“谷底”的标志性事件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5)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这段历史的感悟。

 

查看答案

下图是我国近代出版的某一图册的封面,它反映出的正确信息是(   )

A. 商务印书馆是在北京创办的

B. 该图册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C. 商务印书馆主要出版地图册

D. 商务印书馆的出版历史最长

 

查看答案

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欧美。但有位中国卓越的科学家,他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终于揭开了制碱的奥秘,成为世界公认的制碱工业权威。他是(   )

A. 侯德榜    B. 詹天佑    C. 张謇    D. 范旭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