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验做出判断。”

    ——列宁

    材料二 他(罗斯福)在接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演说中说:“我向你们保证,我对自己立下誓言,要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从此,“新政”就成为罗斯福施政纲领的标志。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列宁“根据实验做出判断”,而后在1921年实行了什么政策?该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罗斯福提及的“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新政”的“新’,体现在哪里?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列宁和罗斯福所实行的政策,从结果上看有何相同之处?它们对我国当今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1)苏联是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效果:战时共产主义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新经济政策取得成功,遗憾的是较早地停止了。 (2)实质: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或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3)观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联系:吸取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或新经济政策中的正确部分)和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或罗斯福新政中成功以验)的经验教训。 【解析】(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的有益探索。①因此材料一中列宁“根据实验做出判断”,而后在1921年实行了新经济政策;②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允许多种经济并存。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为摆脱经济危机,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其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3)第一问根据材料一、二及上述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列宁和罗斯福所实行的政策,从结果上看相同之处是,都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 第二问对我国当今的经济建设的启示是:要从实际出发,结合本国国情,勇于改革,善于改革,创新制度;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近代以来,民主化、工业化成为人类文明演进的主要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君主政体)是羼杂着一些新的共和政体因素的……我们十分聪明,曾经对专制君主政体关门下锁。

——托马斯·潘恩《常识》

(1)潘恩所说的“关门下锁”是通过哪一历史事件实现的?“新的共和政体因素”集中体现在哪一历史文献中?“新的共和政体”指什么?

材料二  如果说19世纪的世界经济主要是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之下发展起来的话,那么它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则主要是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

(2)英国工业革命中最具影响力的发明有哪些?阐述法国大革命“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是哪一文献?哪一位“资产阶级的皇帝”用刺刀把革命思想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

材料三  在19世纪,奥斯曼、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严重挑战……所有这些国家都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以解决统治危机。奥斯曼、俄罗斯和中国保守的统治者大体上支持工业化和军事改革,却扼杀了可能威胁他们社会地位的政治和社会改革。而在日本,改革者实施了更彻底的改革计划。

——《新全球史》

(3)19世纪,中国和日本共同面临的外部挑战是什么?俄、中、日为摆脱危机而启动的改革有哪些?

(4)作者认为日本的改革“更彻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观点的依据。

 

查看答案

________为指导思想的文艺复兴,促进了欧洲思想文化领域的繁荣;1962年的________说明五六十年代美苏争霸战略优势在美国。

 

查看答案

_________既是巴黎公社的领导人之一,又是《国际歌》的词作者。德国人_________既是内燃机的发明者,又被称为“汽车之父”。

 

查看答案

“信息化”“全球化”是新经济的特征;“网络‘黑客”,“航天技术”词的出现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

 

查看答案

1917年美国、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增加了正义一方的力量,加速了一战的结束。( )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