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唐都长安与欧洲的罗马、西亚的君士坦丁堡被称为中世纪世界三大名城,而其中又以唐都长...

唐都长安与欧洲的罗马、西亚的君士坦丁堡被称为中世纪世界三大名城,而其中又以唐都长安最为繁华,吸引了无数的外国使团。如果你是唐朝的政府官员,负责带领一个外国使团参观长安,请你做如下准备:

(1)你能不能利用下列材料介绍唐都长安的一些特点呢?如果你把这些客人带到集市上会看到哪些物品?

材料 长安百万家,出门无所之。

——韩愈

长安大道横九天。

——李白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白居易

迢迢青槐街,相去八九坊。

——白居易

(2)请你向客人介绍唐朝农民一天的生活,最好包括他们种植什么、使用什么工具、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

 

(1)特点:①人口众多。②道路宽敞笔直,规划合理。③宏伟富丽,商业繁荣,居民区和住宅区分离,西市、东市买卖各式商品。④既是当时各族交往的中心,又是国际性大都市,能见到边疆各族及亚洲各国人士。 物品:唐三彩、青瓷、白瓷、茶叶、精美的丝织品。 (2)唐朝时期,长江下游已广泛种植双季稻,栽种茶树,使用曲辕犁进行耕种,利用筒车进行灌溉,平时穿麻布衣裙,以瓷盘、瓷碗做餐具,吃米饭,饮茶盛行。 【解析】(1)根据题干的诗句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都长安人口众多;道路宽敞笔直,规划合理;宏伟富丽,商业繁荣,居民区和住宅区分离,西市、东市买卖各式商品;既是当时各族交往的中心,又是国际性大都市,能见到边疆各族及亚洲各国人士;这些客人能在集市上看到三彩、青瓷、白瓷、茶叶、精美的丝织品。 (2)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长江下游的农民已广泛种植双季稻,栽种茶树,使用曲辕犁进行耕种,利用筒车进行灌溉,平时穿麻布衣裙,以瓷盘、瓷碗做餐具,吃米饭,饮茶盛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从此荒废朝政。他重用宦官高力士,又把朝政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还提拔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担任宰相。这些人把持军政大权,营私舞弊,排斥贤能之人,致使朝政黑暗腐败。

材料二: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杜甫《无家别》

材料三:武夫悍将……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

——《新唐书》

(1)材料一写出了安史之乱的原因,请加以概括。

(2)除了材料一所述原因外,安史之乱的爆发还有哪些原因?

(3)根据材料二,指出安史之乱有何历史影响?

(4)材料三反映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了什么局面?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他是唐朝初年的一位政治比较清明的皇帝,他引用了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来作为自己治理国家的思想依据,并开创了唐朝初年的治世局面。请回答

(1)、引用古语治国的是唐朝哪位皇帝?说出他能有此认识的历史原因?

(2)、这段材料主要叙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鉴于此,他对材料中的采取了怎样的政策?

(3)、他统治的时期史称什么?举例说明唐太宗在位期间对人才的态度?

(4)、他在位时的统治政策对当今社会有哪些启示?

 

查看答案

2016G20峰会在杭州举行,杭州将运河文化展现给世界,令参加G20杭州峰会的记者们感叹:大运河中流淌的就是中华千年的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1)上述材料是对哪一著名水利工程的评价?

(2)材料二中的涿郡”“余杭各指现在的什么地方?

(3)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该水利工程的主要功能是(  

A.灌溉   B.泄洪   C.运输   D.饮水

(4)该水利工程是谁在位时开通的?有什么历史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的肯定: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仅是新界,而是包括香港岛和九龙。

材料二:……三百年来来梦寐不忘的是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

(1)材料一中香港“收回”前处于哪个国家的统治之下?中国“收回香港”是在哪一年?

(2)材料二中澳门曾被哪个国家占领?回归是在哪一年?

(3)香港、澳门的回归有哪些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澳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请回答:

(1)歌词中的“妈港”是指什么地方?“母亲”又是指谁?

(2)谁掳去了“妈港”?“妈港”又在什么时候根据什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3)“母亲”是按什么方针接她回来的?这一方针是由谁提出来的?这一政策的含义是什么?

(4)根据这一方针,“母亲”的哪一个孩子在什么时候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