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实践证明唯有改革才能推动生产力的迅猛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实践证明唯有改革才能推动生产力的迅猛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观察下边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材料二……僇力本(农桑)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 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迁都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迁都以后,进一步实行改革……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传统的汉文化得到更大发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回答代表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两项重要技术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回答:为顺应生产力发展,“商君”采取了哪一经济措施?《史记·李斯列传》中又是如何评价商鞅变法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积极作用。

(4)综合以上两大改革,你认为改革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

 

(1)铁制农具、牛耕。 (2)经济措施:奖励耕织。 评价: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3)作用: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 (4)改革成功的最关键因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结合图片信息得出答案是铁制农具、牛耕。春秋时期,铁制工具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春秋时期,出现牛耕,战国时期,牛耕得到推广。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引发了社会大变革。 (2)第一问依据材料二所给信息“僇力本(农桑)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可知,这项经济措施是奖励耕织。变法规定农业生产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激发了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第二问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斯对商鞅变法是肯定的态度。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为促进民族融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迁都洛阳(494年);改穿汉服;学说汉语;采用汉姓;与汉人通婚等。这些措施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 (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两次改革之所以成功,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所以,改革成功的最关键因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下列选项与汉武帝有关的是(    )

A. 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B. 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C. 开创中央集权制    D. 创立分封制

 

查看答案

人们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来赞扬我国历史上某次革命的首创精神。和该历史事件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

A. 秦末陈胜、吴广    B. 秦末项羽、刘邦    C. 商汤    D. 周武王

 

查看答案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规定使用统一的文字,作为全国规范文字的是(    )

A. 行书    B. 楷书    C. 小篆    D. 草书

 

查看答案

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我国战国时期,提出“兼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的思想家是(    )

A. 墨子    B. 孟子    C. 庄子    D. 韩非

 

查看答案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国家距今已有(    )

A. 2000年左右    B. 3000年左右    C. 4000年左右    D. 5000年左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