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材料二1950年初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缔约一方如果受到第三国的侵略,另一方即尽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苏联政府同时给中国三亿美元贷款。这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三2001年签订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规定,缔约双方根据现行的协定采取措施,加强边境地区军事领域的信任和相互裁军事力量。缔约双方将扩大和加深军事领域的信任措施,以加强各自的安全,巩固地区及国际稳定

——缔约双方将根据有关协定进行的军事和军技合作不针对第三国。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政策的原则。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实行了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中国对苏联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指出影响中国外交政策变化的因素有那些。

 

(1)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2)同苏联结盟。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维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3)结盟到不结盟(或睦邻友好关系)。国际形势的变化;维护国家利益;中国的综合国力;中国的国际地位。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是: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2)根据材料二“1950年初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可知,新中国实行的外交政策是:同苏联结盟;其意义是: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维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3)第一问根据材料二“1950年初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材料三“2001年签订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可知,中国对苏联(俄罗斯)的外交政策由结盟到不结盟(或睦邻友好关系)。第二问根据三则材料及上述分析可知,影响中国外交政策变化的因素有:国际形势的变化;维护国家利益;中国的综合国力;中国的国际地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他经历和参与了中国近代的大部分重大历史事件,但其政治思想和主张却以“多变”“屡变”而著称,让后人认识了一个“善变”的梁启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二至草莽有志之士,多主革命之说,其势甚盛,仆前者亦主张斯义,因朝局无可为,不得不倡之与下也

——《梁启超年谱长篇》

材料三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材料四这绝不是什么意气之争,或争权夺利的问题,而是我的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决定的。我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就是爱国。我的一贯主张是什么呢?就是救国。知我罪我,让天下后世评说,我梁启超就是这样一个人而已。

(1)材料一主要体现了梁启超的什么政治思想和主张?这一政治思想和主张在哪一运动中得到实践?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主张发生了什么转变?由此判断出他可能会同哪位历史人物合作进行新的探索?

(3)材料三中“渐渐要求人格的觉悟”指的是什么事件?

(4)根据以上四则材料,分析导致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主张“多变”“屡变”的主要原因。在各种变化之中梁启超坚持不变得又是什么?

 

查看答案

观察下面两组人物图片,回答问题。

(1)请你给上面两组人物图片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2)荷马、阿基米德生活的古希腊是西方文明之源,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发源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来划分,古希腊文明和中国文明分别属于哪种文明?

(3)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河南人杰地灵。请你说出“医圣”张仲景的主要成就。

(4)你认为中原文化对中原经济的崛起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作者在惋惜克莱德自我毁灭的同时,以锐利的锋芒揭露了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腐败。正如他所说:“这本书整个来讲是对美国社会制度的一个控诉。”这里的“作者”是

A. 德莱赛

B. 罗曼·罗兰

C. 列夫·托尔斯泰

D. 海明威

 

查看答案

杜鲁门说:“不论什么地方,不直接或间接的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这标志着

A. 雅尔塔体系开始确立

B. 冷战政策的正式出台

C. 美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

D. 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查看答案

“美国农业部接到1933年夏、秋两季将丰收的可怕报告。为此-----说服农民耕掉1000万英亩(或﹪)的棉花,以换取津贴。”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美国。

A. 新政没有考虑农民利益

B. 要消除过剩以渡过经济危机

C. 农业科技水平领先

D. 把调整农业作为新政的核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