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北宋时期是一个民族证券并立与民族交融的时代。北宋与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通过战与...

北宋时期是一个民族证券并立与民族交融的时代。北宋与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通过战与和,共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据此结合如图,回答问题。

(1)图一为阿保机,他建立了什么政权?

(2)图二为元昊,他是哪一民族首领?他建立了什么政权?

(3)读图三,说出辽和西夏分别与北宋订立了什么的盟约。

(4)人们对北宋与辽和西夏的两次议和活动大致有两种看法:其一,认为北宋接受了少数民族政权议和条件给当时的人民带来了沉重了负担,弊大于利,此举不可取。其二,认为议和活动是民族和睦的表现,利大于弊。请结合时代背景和有关史实,根据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哪一种看法,并阐述理由。

 

(1)契丹政权。 (2)党项族。西夏。 (3)澶渊之盟,宋夏和议; (4)同意第一种看法。理由:两次和议使北宋要承担大量银两和钱币,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意思相近即可)同意第二种看法。理由:和议后,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安定局面,有利于双方交流和发展。(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⑴根据“图一阿保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契丹多次更改国号,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都城在上京,阿保机就是辽太祖。因此,阿保机建立的政权是契丹政权(或辽)。 (2)根据“图二元昊”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 (3) 根据“图三”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05年辽与北宋议和,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历史上称这次和议为“澶渊之盟”。1044年,宋夏订立和约,夏对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等“岁币”;重新开放边境贸易市场。因此,辽与北宋订立的盟约是澶渊之盟;西夏与北宋订立的盟约是宋夏和议; (4)根据材料及上述分析,我同意第一种看法。理由是:两次和议使北宋要承担大量银两和钱币,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意思相近即可)我同意第二种看法。理由是:和议后,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安定局面,有利于双方交流和发展。(意思相近即可)(任选一种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综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故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清乾降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函

材料二:“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帆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澳门矣”

——《粤淘关志》

树料三:“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

——《清高宗圣训》

(1)材料一反映出出清朝统治者怎样的思想?产生这种思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在上述思想的影响下,清朝统治者实行了什么政策?实行此政策造成的严重危害是什么?

 

查看答案

请仔细观察下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把骑士阶位炸得粉碎,…… 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却变为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为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创新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重要的推动力。”

一一马克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分别代表了我国古代的哪三大发明?

图一:             图二:             图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二的发明给当时的我国带来哪些重大影响

(3)史学界普遍认为,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你是否也统一这个观点?请简要概括宋元时期科技得到高度发展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并问答问题: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材料二:“北通涿郡之鱼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利也博哉。”

材料三:请你仔细观察《陏朝大运河》图,并问答问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河”是指什么?

(2)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开通此河的目的是什么

(3)此河开通后有什么作用?

(4)材料二中的“琢那”、“江都”分别指现在的什么地方?

(5)想一想:假如你是唐朝时期_的读书人,从B点出发到洛阳去,可能依次经过哪几段运河?(不能填字母)

 

查看答案

学习历史要分清叙述和评论的区别,下列选项中属于评论的是(   

A. l7世纪后期,清朝平定了准格尔部叛乱

B. 1727年,清朝正式设立驻藏大臣,协助管理西藏事务

C. 闭关锁国的政策给中国带了深重的灾难,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

D. 从明中期到清前期,是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时期

 

查看答案

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两位杰出的少数民族首领的共同点有(   

①统一本民族各部②建立本民族政权③统一全国④推动本民族的发展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