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1)材料中的“朝廷”是指哪个朝代?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辽)与朝廷”订立了哪一和议?具体内容是什么?

(3)根据材料,指出苏辙对“(辽)与朝廷”和议持什么态度?

 

(1)北宋。 (2)澶渊之盟;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 (3)赞赏态度。 【解析】(1)依据材料“(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可知,反映的是澶渊之盟后的情景。这里的蕃指的是少数民族。结合课本所学,北宋建立后对辽用兵失败,宋真宗率军亲征,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宋辽议和,辽朝撤并,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故材料中的“朝廷”是指北宋。 (2)依据第一问已知“朝廷”是北宋。结合课本所学,“(辽)与朝廷”和议订立了澶渊之盟。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3)据材料“…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反映的是澶渊之盟后的情景。理解其意,辽朝与汉人停止战争,休养生息,安居乐业。从这里可知苏辙对“(辽)与朝廷”和议持赞成态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005年,宋辽双方约定:宋辽结为兄弟之邦,互不用兵。北宋每年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

材料二西夏与北宋的战争,破坏了党项族与汉族人民的正常贸易,中断了内地对西夏的粮食供应,西夏人民怨声载道,“战不如和”等歌谣广为传唱。后来,西夏统治者向北宋提出交好的请求。双方和议商定:元昊取消帝号,接受北宋册封,称夏国主。北宋每年给西夏银7.2万两,茶叶3万两,绢15.3万匹。

(1)材料一中,双方的约定体现了历史上的什么事件?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与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带来了什么危害?

(3)材料中北宋与辽、西夏的和议有什么积极作用?

 

查看答案

大宋皇帝谨致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尊诚信,虔奉观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继资政通鉴》

(1)材料中的“大宋皇帝”是谁?

(2)材料中的“北朝”是什么国家?

(3)这一事件在历史上的名称是什么?怎么评价它的?

 

查看答案

对宋朝和约的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请结合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规定双方为兄弟国家,宋每年向辽纳岁币,绢20万匹、银10万两。

材料二:西夏向宋称臣,宋每岁赐西夏绢13万匹、银5万两、茶2万斤,节日再另行赏赐。   

(1)上述两则材料反映的分别是什么事件?   

(2)材料一签订时宋的最高统治者是谁?   

(3)材料二中“西夏”的国主是谁?   

(4)谈谈你对宋与辽、西夏的“战”与“和”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完全占据中原),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魏、辽、金能用汉法,历年最多,其它不能实行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国家仍处远漠,无事论此,比若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可也。

——(元)许衡:《鲁斋遗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契丹”和“拓跋”分别建立的什么政权?

(2)材料二说明的是一个什么问题?

(3)上述材料反映了少数民族政权在哪些方面仿效“汉法”?这些仿效措施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下册》   

(1)材料中的辽是由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2)根据材料指出,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澶渊之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