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

——《松花江上》

材料二:李济深致国民政府电文:“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萁豆之煎?况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叛逆目之。”

——摘自193612月《桂林日报》

材料三:在北京西南郊外永定河上,横跨一座气势如虹的石桥,它就是卢沟桥……1937年7月7日,这里响起了抗击日本侵略的枪声,揭开了中华民族全国性抗战的序幕。

——改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四:“东京审判认定日军在1937年占领南京时,杀害了许多中国民众(南京事件)。关于该事件,资料上有许多疑点,见解也各种各样,目前有关的争论也还在进行。

                                   ——引自日本2001年审定“合格”的历史教科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述事变出现后,蒋介石采取怎么样的政策?材料二中的“陕变”是指什么历史事件?“陕变”事件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三中所提到的是哪一事件?材料四中日本历史教科书中歪曲哪一历史事件?

(3)结合以上材料说说你的感想?

 

(1)不抵抗政策;西安事变;逼蒋抗日 (2)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 (3)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中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等。意思合理即可) 【解析】(1)依据材料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九一八,九一八”可知反映的是九一八事变;结合课本所学,1931年9月18日,非法驻扎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军队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炮轰沈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蒋介石命令东北守军采取不抵抗政策,日军很快占领东三省。从此拉开了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序幕;依据材料二的出自1936年12月,材料二的大致意思,陕变事起,国民政府主张一致,国家民族危在旦夕,中国同胞不能自相残杀。“迫以兵谏”,由此可知是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著名的西安事变。 (2)依据材料三中提示词:卢沟桥……1937年7月7日。结合课本所学,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以军事演习中士兵失踪为名,要求进入中国军队驻扎的宛平城搜查,因遭到拒绝而向中国军队发动进攻,中国军队奋起反抗,这就是“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与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依据材料四“日军在1937年占领南京时,杀害了许多中国民众”,可知是南京大屠杀。结合课本所学,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大屠杀,屠杀了中国居民和士兵达30万人以上。 (3)依据材料一,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因为蒋介石致力于对付共产党,推行不抵抗政策,导致中国东北大量领土的丧失;由材料二,日本发动七七事变,中国守军誓死抵抗;材料三中日民族危机严重,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国民党内部爱国将领发动了西安事变。由此得出:中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等;由材料四的南京大屠杀,得出: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

(1)1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事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地位。

(2)2、图3共同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4见证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取得的最大成果。

(4)结合所学知识,为上述历史事件确立一个学习主题。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这些企业虽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当时外商企业垄断民用工业,洋务派希望兴办民用工业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同时给军事工业提供资金、燃料。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颗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颗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目的。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特点。

(2)材料二中,梁启超认为变法成败的关键是什么?

(3)列举一例辛亥革命对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将树砍断了”的含义。在20世纪初,中国人民为了清除材料三所说的“树墩”,进行了哪些努力,试举出两例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驻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材料二 “第二款:中国将管理下开地方之权并将该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物件,永远让与日本。第一、下开划界以内之奉天省南边地方……第二、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第三、澎湖列岛。即英国格林尼次东经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及北纬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间诸岛屿。

第四款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

材料三 “第六款上谕大清国大皇帝允定付诸国偿款海关银四百五十兆两……

第七款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第八款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现已设法照办……”

——上述材料均摘自相关条约原文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所述内容分别出自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签订的什么条约?

(2)上述条约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在近代屡战屡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给我们哪些启示?

 

查看答案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说明(  )

A. 清政府已实现教育普及    B. 清政府决意废除科举制

C. 新式教育遭到学子反对    D. 京师大学堂已停止招生

 

查看答案

1913年,一个香烟盒(如下图)的封面上,正面印着“爱国”,背面印着“中国人,中国金钱,中国实业,中国利权,爱国诸君请吸香醇精美之爱国香烟”。它表明当时的实业家倡导

A. 君主立宪    B. 民主共和

C. 全盘西化    D. 实业救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