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华社消息:中国一代文学巨匠巴金于2005年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华社消息:中国一代文学巨匠巴金于2005年10月17日19时零在上海逝世。文坛巨匠巴金,这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百年的中国历史,他用自己手中的笔通过文学形式记载了历史发展的印记,悄悄的离开了我们,我们祝愿老人一路走好。

材料二:1956年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巴金、周信芳等文艺界著名人士。

材料三:以下是巴金先生的简历:巴金(1904.11-2005.10),1950年后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1953年9月后先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1962年后任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1977年至1983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1983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3年11月,国务院授予巴金先生“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1)毛泽东接见巴金、周信芳等文艺界著名人士这一年,为推动科技文化的健康发展,提出了什么方针?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是哪些?

(2)为什么巴金等文艺工作者在文革期间受到冲击?从文革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总结了社会主义时期的科学、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通过总结我们取得了哪些成就?

 

(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红岩》、《青春之歌》、《茶馆》 (2)原因:文革中“左倾”错误泛滥,非黑即白,把文艺作品当阶级斗争(言之有理即可)教训:①对个人崇拜,坚持民主法治建设;②社会主义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③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等 (3)科技:两弹一星、杂交水稻、863计划;文艺:《班主任》、《哥德巴赫猜想》等等 【解析】(1)依据所学可知,1956年毛泽东接见巴金、周信芳等文艺界著名人士这一年,为推动科技文化的健康发展,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代表作品是《红岩》、《青春之歌》、《茶馆》; (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文革中“左倾”错误泛滥,非黑即白,把文艺作品当阶级斗争;第二问开放性题目,对个人崇拜,坚持民主法治建设;社会主义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等; (3)依据所学可知,科技上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培育成功、863计划的实施;文艺:《班主任》、《哥德巴赫猜想》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反分裂国家法》第五条规定:“国家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

材料二:新华网北京2009年5月26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26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谈。双方都表示要继续推动落实“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不断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都认为要维护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并不断增强和深化互信;都强调要加强两岸经济合作,尽快商谈两岸经济合作协议,以利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都赞同要积极促进两岸文化教育交流,举办以文教交流为主题的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开始探讨协商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都主张两岸在涉外事务中避免不必要的内耗,增进中华民族整体利益。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在统一的问题上采取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最初构想是谁提出的?

(2)上述政策的指导下已经成功解决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什么重要意义?

(3)为推动两岸和平发展,材料二中提出了哪些主张?

 

查看答案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材料一:1956年-1976年的20年,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曲折前进的时期。由于党对形势认识的不清,一再发生失误。

(1)1956年-1976年我国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出现了哪些严重失误?应该吸取怎样教训?

材料二:“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明权属于农民。”“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一个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2)请指出在广东划出并成为对外开放窗口的特区是哪一个地区?并说说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材料三:“中国特色”一词的出处,来自于改革开放初期一个颇为难答的问题:在中国落后的生产力状态下,走什么道路才能发展生产力,才能改善人民生活?邓小平的回答是“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由此走红全国,并套用在各种句式之下,它表达的是一种自信,更是中国人走向改革开放的法宝。拥有它,在30年的时间里,中国有了天翻地覆之变。

(3)根据材料三,说明邓小平理论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什么根本问题?

(4)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各方面取到了巨大成就,有了天翻地覆之变,这说明了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部宪法颁布前广泛地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全国有1.5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大会根据这些意见,对宪法草案进行了认真的修改。这部宪法充分表达了人民的意志。

材料二: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中共十三大报告

材料三: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判断是非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请回答:

(1)材料一这部宪法指什么宪法?颁布于哪一年?该部宪法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宪法?

(2)材料二提出的这条基本路线被称为什么路线?

(3)邓小平的这些谈话历史上被称为什么?在哪次重要会议上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查看答案

从2006年暑期,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名牌学府,纷纷到内地招收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出现这一情况的大背景是(  )

A. 香港已回归祖国    B. 这些大学很有名气

C. 内地拥有许多优秀学生    D. 教育部批准这些大学的招生计划

 

查看答案

它曾是近代史上最早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又是我国首批建立的经济特区。它是(  )

A. 南京    B. 上海    C. 深圳    D. 厦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