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君书》 材料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君书》

材料二:

商鞅变法内容

材料三: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

——《资治通鉴》

(1)材料一是哪位政治家说的?这句话反映了哪家学派的思想?

(2)变法得到哪位君主的支持而得以实行?变法的时间是哪年?

(3)材料二(一)战国形势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哪个国家?

(4)根据材料三,“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的目的是什么?这次变法影响如何?

 

(1)商鞅;法家。(2)秦孝公;公元前356年。 (3)①燕,②齐,③楚,④秦。 (4)目的:取信于民;(或做人要有诚信;) 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解析】(1)依据材料信息“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是商鞅所说;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商鞅的话反映了法家的思想; (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了变法;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了变法; (3)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二(一)战国形势图中1、2、3、4分别是燕国、齐国、楚国,秦国;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的内容有:政治上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田宅; (4)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的目的是为了取信于民;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材料二: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请回答:

(1)“管仲相桓公”怎么实现“霸诸侯,一匡天下”的局面? 

(2)材料二中“卫鞅”指谁? “孝公”指哪国国君?材料反映了“卫鞅”什么主张?他代表的是哪个阶级的利益?

(3)“卫鞅”所为,有何历史作用?

(4)从以上两则材料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农民每年要将收获的三分之二以上交给国家,长年在外服役的有两三百万人。那时候,所有壮年男子都去打仗或服劳役,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

材料二   秦朝时死刑种类多,共有十多种,如腰斩、车裂等,还有“族坐”和“连坐”等。人民动不动就要受到刑法的处治。

材料三 “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2)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请写出该事件发生的时间、历史地位。

(3)材料一、二和材料三有何联系?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1世纪的某一天,古罗马的恺撒大帝穿着灿若朝霞的丝织长袍进入剧场,在场的百官以及贵夫人们惊叹声此起彼伏,觉得恺撒大帝简直“帅呆”了。于是穿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男女贵族的流行时尚。

材料二:下图是古代著名中西陆上交通示意图。

(1)恺撒大帝的丝袍是通过材料二中的这条中西通道得到的,这条通道的名称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说出这条通道的起点在哪里,最远到达什么地方。

(3)这条通道最早开辟于哪个朝代?对这条通道开通贡献最大的人物是谁?

(4)结合材料谈谈该通道的开通产生了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据《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但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了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从材料中能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

A. 启是夏朝第一位君主    B. 伯益建立夏朝

C.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D.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的开始

 

查看答案

“他继承了自秦孝公以来变法革新、奖励耕战的一系列政策选贤任能、厉兵秣马、富国强兵、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你认为这描述的人物是(    )

A.

B. 赢政

C. 杨坚

D. 李世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