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不属于新中国成立的国际背景的是( )
A. 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B. 美苏冷战
C.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高涨 D. 美日欧三足鼎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小明在北京奥运会看到材料一中两幅美丽的旗帜,它们各自代表来自哪个地方的运动员?这两个地区回归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一反映出我国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利益提出的科学构想是什么?
材料二:“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枚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余光中(台湾)
材料三:1993年10月,台湾艺术家在北京演出舞剧《薪转》。1995至2000年间,海峡两岸间接贸易额达1300多亿美元,台湾同胞到大陆达1200多万次。
(3)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海峡两岸交往发生了什么变化?
(4)结合目前海峡两岸的形势,谈谈你对祖国统一前景的认识。
新中国的外交充满艰辛,也闪耀着智慧。如今的中国,正在逐渐影响着世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4年,中印两国发表联合声明:“两国总理……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与安全的坚固基础。”
材料二 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是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我们还应在共同的基础上来相互了解和重视彼此的不同见解。……16万万亚非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成功。
——周恩来 1954年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这些原则”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会议”是哪一次会议?周恩来促成“会议成功”的“金钥匙”是什么?
(3)材料三中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推动这个局面出现的关键事件是什么? 除此之外70年代还有哪些重大外交成就?(回答两项)
(4)近年来我国的对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你认为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完成“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与农业发展分析报告”的部分内容。
政策回顾:
(1)1950年,中央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实行_____ 的土地政策。-
(2)1953年,党中央为现实工业化的需要,决定对农业实行_______。
(3)1958年,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随后在全国开展了_______ 和____________运动。
(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首先从农村掀起,其主要内容是在农村实行_____。
分析对比:
(5)1958年,党的农村政策给经济发展带来什么后果?
(6)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农村政策对农业发展有何影响?
历史认识:
(7)通过上述分析对比,你认为党对农村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什么原则?
《人民日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是流淌着的历史,足以勾勒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而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的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奋斗。”
﹣﹣1953年1月1日社论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而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
材料二“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1958年6月21日社论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1958年8月3日社论
(2)依据材料二指出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材料三 “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世界上没有一个现代化国家是闭关自守搞起来的。美国经济技术的强大,日本能够后来居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广泛采用世界各国的技术专长,把世界上主要的先进技术集中起来。”
﹣﹣1979年1月1日社论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因何产生的?指出“战略转变”后,党的工作重心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巨变。这三次巨变是指( )
①辛亥革命 ②五四运动 ③抗日战争 ④新中国成立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⑤改革开放
A. ①③⑤ B. ①④⑤ C. ①②⑤ D. ②④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