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40周年,实践证明唯有改革才...

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40周年,实践证明唯有改革才能推动生产力的迅猛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顾我国历史上的改革,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观察右边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材料二 :……僇力本(农桑)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史记·商君列传》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迁都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迁都以后,进一步实行改革……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传统的汉文化得到更大发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回答代表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两项重要技术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回答:为顺应生产力发展,“商君”采取了哪一经济措施?《史记·李斯列传》中又是如何评价商鞅变法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积极作用。   

(4)综合以上两大改革,你认为改革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

 

(1)铁制农具(或铁器)、牛耕。 (2)经济措施:奖励耕织。评价: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3)作用: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 (4)改革成功的最关键因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描述的是铁制农具和牛耕,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经使用了铁制农具和牛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僇力本(农桑)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的信息可知,为顺应生产力发展,“商君”采取了奖励耕织的政策;《史记·李斯列传》说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3)根据材料三“迁都以后,进一步实行改革……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 (4)根据以上两大改革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由此可知,改革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从秦朝开始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历朝历代都致力于强化这一套体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它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课考郡守,郡守课考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二:偃说上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汉书》

材料三: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此种最高命令,名义上是皇帝的诏书,在唐代叫做敕。凡属重要政事之最高命令,一定要皇帝下敕行之。但实际上皇帝自己却并不拟敕,而系中书省拟定,此所谓定旨出命……每一命令,必须门下省副署,始得发生正式效能。如门下省不同意副署,中书命令便不得行下。诏敕自中书定旨门下复审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而于决定命令则无权过问。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秦代中央政府管理地方郡县采取了哪些措施?这样做对国家有什么好处?   

(2)材料二中汉武帝为解决诸侯国势力膨胀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个措施发挥了什么作用?   

(3)阅读材料三,材料中论述的是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材料三中的门下省的职能是什么?   

(4)结合上述材料说一说,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大致趋势是什么?

 

查看答案

中国历史上一直把“秦皇”、“汉武”并称。两人在巩固政权、维护国家统一方面都做出了许多尝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政治体制示意图

 

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熄灭,然后统纪可一,民之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材料一,图示反应秦始皇开创了一套怎样的政治体制?其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什么?   

(2)为巩固统治,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思想方面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措施,他们在思想方面采取的措施各是什么?   

(3)在经济方面,为促进经济发展和巩固统治,秦始皇和汉武帝分别统一铸造什么钱?   

(4)概括两位封建帝王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有哪些?

 

查看答案

在历史发展的漫漫长河中,东西方文明在相互交流碰撞中前进,有过合作也有过冲突,文明在其间不断演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世纪末,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先后七次来中国进行考察,写成《中国》一书。在深入研究了古代中外交通和贸易后,他发现有一条从中国内地经河西走廊、天山南北、中亚、西亚,然后延伸到非洲和欧洲的重要商道。

——《对外传播》

材料二:宋朝期间,中国人在造船业和航海业上取得巨大的进步,12世纪末,开始取代穆斯林在东亚和东南亚的海上优势。宋元时期,中国的船只体积最大,装备最佳;中国商人遍布东南亚及印度港口……。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情况也值得注意,表明这一时间,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居主导地位。

——《全球通史》

材料三:自由贸易、驻地使馆、主权平等的概念——这些欧洲人在世界其他角落都享有的最低权力,在中国闻所未闻……马戛尔尼(1792年英国派遣至中国使节)带去了证明英国科学和工业实力的礼品(600箱)……英国特使希望中国人认识到,他们已经被科技文明的进步远远地甩在了后面……令马戛尔尼惊奇的是欧洲的科技奇迹没有给中国官员留下深刻印象,他的大炮、热气球居然被无视了……乾隆皇帝全盘拒绝了英国的要求(增加通商口岸、互派大使、租借小岛)。

——亨利·基辛格《论中国》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哪位历史人物开辟了这条商道?这条商道在古代世界起到了什么作用?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宋代的什么重大发明促进了航海业的兴盛?宋代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来管理海外贸易?   

(3)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三中“闻所未闻”,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此时英国经济领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革?   

结合上述材料,对比宋代和清代,对外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查看答案

中国历朝历代疆域的沿革不仅呈现出空间范围的变化,更是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见证。

材料:如下图

(1)图一的什么朝代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统一后,其规定最高统治者称什么?为加强地方管理,该朝代采取了什么措施?   

(2)图一所示王朝并没有“传之万世”,仅仅十几年就被图二中的新王朝取代,新王朝为了避免先朝的过失,它的建立者和后继者们纷纷推行了什么政策?推行这政策的后继者有谁?   

(3)图二的新王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方面各采取了什么措施?在收回铸币权后全国统一铸造什么钱币?   

(4)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是从图二朝代的哪位皇帝开始的?他接受了谁的建议?他的建议是什么?

 

查看答案

物久则废,器久则坏,法久则弊,改革创新历来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财富。请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经济篇】

材料一:如下图

【政治篇】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逐并天下。

——《汉书 食货志》

【人物评价】秦始皇(下图),自古以来评说不一。李白赞他“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司马迁说他“刻薄寡恩,心如虎狼”……。请你也来评一评。

(1)从材料一的图片中,你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该现象的出现有何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哪次改革,这次改革有何历史影响?   

(3)【收集资料】班级的同学从不同途径收集了有关秦始皇的史料:如影视作品、历史小说、文物古迹、民间传说等。你认为哪一种史料是最可信的?   

(4)A组同学观点: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你认为哪些材料可以论证这一观点?(只填序号)B组同学观点:秦始皇是暴君。你认为哪些材料能够论证这一观点?(只填序号)

【整理资料】①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②统一度量衡。③有车裂等十多种死刑。④农民要将收获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⑤统一文字。⑥建立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如图二所示。

(5)【论从史出】分析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用一句简练的话评价秦始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