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是洋务派,康有为是维新派,他们在下列问题上看法不一致的是( )
A.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 进行社会政治改革
C. 维护清王朝统治 D. 建设近代化企业
我国当代一位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站在京郊的一座废墟上,我们可以解读到的历史是( )
A. 林则徐虎门销烟 B.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C.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D. 洋务运动破产
在近代史上最早向世界显示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决心的是( )
A. 虎门销烟 B. 义和团反帝运动
C. 五四运动 D. 台湾人民反抗日本统治
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A. 派鉴真东渡日本 B. 派郑成功驱逐荷夷
C. 派张骞通西域 D. 派郑和出使西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说:“中国枪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人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
——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
材料二张学良说,他因“彷徨无策”而交结共产党,因为当时共产党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实攻我心”,“不只对学良个人,并已撼动大部分东北将士,至少已渗入少壮者之心”。
材料三百团大战主要战绩表
战役 时间 | 战斗 次数 | 毙伤日、 伪军数 | 破坏 交通线 | 拔掉 据点 |
3个半月 | 1800次 | 2.5万多人 | 2000多千米 | 近3000个 |
材料四
材料五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两个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问题一:从材料一可以看出蒋介石对日本的侵略采取怎样的态度?带来了怎样的恶果?问题二: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张学良为什么会“彷徨无策”?随后发生的哪一事件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促进了合作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问题三:据材料三,百团大战的总指挥是谁?百团大战的主要目标是什么?除此战役外,共产党在敌后战场还打了哪些战役?
问题四:据材料四,图片显示的战役是什么战役?总指挥是谁?除此战役外,国民党在正面战场还打了哪些战役?
问题五:为什么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设定在12月13日?
问题六: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前赴后继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鸿章把西方列强的挑战看作是“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于是通过效仿洋人来增强自己的自卫能力就成了他们的基本选择……
——萧功秦《从大历史角度看当代中国大转型》
材料二:在甲午战争之后,全国各阶层,包括士绅阶层,也包括保守派的士大夫都在感到中国非变不可,保守派甚至主动要求张之洞到北京来主持变法。这是半个世纪以来,唯一有那么强的一种社会共识……
——萧功秦《从大历史角度看当代中国大转型》
材料三:革命成功后,上海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材料四: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
问题一:材料一中李鸿章等人面对中国“千年变局和强敌”做出了怎样的“基本选择”?该自强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请举一具体史实来证明该运动的最终结局。
问题二:材料二中“一种社会共识”是什么思想?为此,资产阶级维新派展开了哪些活动?(至少2例,2分)
问题三:材料三中“革命”发生在哪一年?根据材料三概括这场革命的历史意义。
问题四:材料四中的“德、赛两先生”分别指什么?为宣传“德、赛两先生”,陈独秀等人发起了什么运动?
问题五:综上所述,在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中,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