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声,与杜会实践互动,照亮社会前行的每一步。 阅读材料,回答...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声,与杜会实践互动,照亮社会前行的每一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有为认为,洋务派“购船置械,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 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严复认为,洋务运动的缺点是“大抵务增其新,而未尝一言变旧,盗西法之虚声,而沿中土之实弊”。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 戊戍变法》

(1)根据材料一,归纳康有为、严复对洋务派是如何评价的?

材料二  孙家鼐曾是竭力支持康有为变法的重要官员,他曾把康有为称之为“忠心热胆而心道时务”的“唯一朝士”,他还对皇上责成变法,我唯举康某人,我则安能。”(在《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他曾向皇帝奏称,“康有为才华甚富,学术不端,所著《孔子改利考》最为荒谬”,他还力请皇上销毁书版,而徐察其人品心术——谦功案《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中的激进与保守》

⑵据材料二,指出孙家鼐对康有为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这一变化反映了维新变法面临的最大阻力是什么?

树料三陈独秀等倡导“民主”的直接目的,并非立即创建民主政治制度,而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观念。进行民主自由观念的启蒙,为民主政治营造社会基础,从根本上动摇封建主义的根基。

——聂家华、刘洪森《中国近代史纲》

(3)据材枓三 概括指出陈独秀等人的政治理想。从近代化的角度评价陈独秀等人掀起的新文化运动。

材科四1978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作总结时说:“一个党,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命就要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4)根据材枓四,槪括邓小平的主要思想主张。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史实,说明邓小平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

 

(1)康有为认为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举办近代工矿业,而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严复认为洋务派只知学新,不知变旧。 (2)《孔子改制考》的出版,冲击了传统儒学思想。封建守旧势力强大。 (3)理想:为民主政治营造社会基础,建立完美的民主政治。 评价: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将近代中国向西方的学习推进到思想变革的阶段,为中国近代化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任意答出1点即可。) (4)说明一切工作要从实际出发,反对本本主义,要解放思想,不断进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析】(1)从材料可以看出,康有为认为购买船械和设邮使,开矿务都是救国的低级阶段,只有进行制度领域里的变革,才能达到实现国家强盛的目标。从严复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严复认为洋务派只知学新,不知变旧。 (2)本题主要考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在《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他曾向皇帝奏称,康有为才华甚富,学术不端,所著《孔子改制考》最为荒谬”可以看出孙家鼐对康有为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说明了封建守旧势力是维新变法的最大阻力。 (3)依据材料内容“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观念,进行民主自由观念的启蒙,为民主政治营造社会基础,从根本上动摇封建主义的根基“可以归纳出陈独秀的理想是为民主政治营造社会基础,建立完美的民主政治。依据所学知识打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即可。 (4)依据财力哦内容“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命就要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可以概括出邓小平的思想主张是一切工作要从实际出发,反对本本主义,要解放思想,不断进取。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是当世界上当之无愧的经济大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分封贵族之采地渐次取消,则直属国家之耕地渐次扩大,於是以前贵族圈地分区小规模的耕地,不得不解放为整块的农田。......视其田亩之实收而抽收额定之比率。於是民田得自由买卖,而土地所有权,无形中转移,成为耕者所自有,而兼并亦随之而起.

——钱穆《国史大纲》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的富国措施。

材料二唐太宗在《贞观政要》中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2)材枓二集中反映了唐太宗的什么思想?结合史实谈谈在经济方面唐太宗是怎样实践这一思想的?

材料三 该时期内(宋朝)制度和文化也有了重大的发展。这一发展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尤其是商业的飞跃,我们不妨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外貌的发展也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荣,而且它也是推动当时商业革命的主要力量…唐初人们尚轻视商业并试图限制其发展,但到了晚唐和宋朝时这种束缚就被打破了……中国首次出现了聚集了大量人口的商北大都市,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些都市是商业中心而非政治中心。

——费正清(美国)《中国:传统与变迁》

(3)根据材料二,归纳米朝时期“商业革命”的表现。

(4)根据以上材料和问题,归纳概括促进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

 

查看答案

托马斯·弗里德曼认为:“在全球化第三阶段,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人们可以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世界市场形成    B. 交通工具革新    C. 信息技术应用    D. 美苏冷战结束

 

查看答案

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在《全球化了的我在哪里》中写到:“我们不管是北京还是上海、台北、香港,在被全球化席卷而来,就是说那个浪冲过来,我们的脚站在那个沙滩里头,你要知道你的脚站的沙不完全从你的脚下整个被掏空,你一定还要有土壤。”据此,我们可以推知她对全球化的态度是( )

A. 全球化大潮可迎不可拒    B. 全球化要立足于本土化

C. 全球化的本质是西方化    D. 全球化无异于洪水猛兽

 

查看答案

一位俄国学者指出:“美国思想体系的传统任何时候都不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是在每一新的历史阶段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的举措是( )

A.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 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C. 推行社会福利政策    D. 积极发展“新经济”

 

查看答案

虽然身躯伟岸是“理想领袖”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现实生活却要复杂得多。罗斯福是“轮椅上的总统”;列宁的身高只有1.64米;而邓小平却只有1. 524米。就是这些身材上“矮小”的人,却都以巨人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下面哪些叙述符合他们的“巨人形象?(   )

①列宁领导了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从此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②列宁实施的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③罗斯福的“新政”使美国从经济大萧条中走出④罗斯福对关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反法西斯斗争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⑤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逐步走向富强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⑤    C. ①②③⑤    D. ②③④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