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家国情怀是自古以来中国仁人志士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实现社会理想和个人抱负中具有的...

家国情怀是自古以来中国仁人志士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实现社会理想和个人抱负中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伏尔泰对孔子的思想极为推崇,“孔子”成为他敢于反抗专制的“守护神”。他把孔子的思想概括自“德治主义”,坚定地主张法国应该实行“德治主义”。

——《孔子思想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材料二 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落后、挨打、屈辱、抗争,让民族复兴成为近代中国无法绕开的主题,更激发起无数中华儿女为之不懈奋斗的理想抱负;梁启超提出了“少年中国”,孙中山喊出了“振兴中华”,李大钊呼吁为“中华民族更生再造”而奋斗……为了民族复兴,几代人魂牵梦萦,亿万人心结难解。

——任忠平《筑就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材料三  近代以后……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2012年11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的核心思想。

(2)依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孙中山、李大钊分别参与发动什么运动来挽救中华民族危亡?孙中山创立了何种理论指导了他所领导的运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为逐步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请你概述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领导中国人民一步步取得中国革命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迈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

 

(1)仁、礼、德治 (2)维新变法运动(或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运动、新文化运动 三民主义 (3)过程: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经过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通过改革开放,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起核心思想是仁和礼,主张以德治国。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发动了戊戌变法运动;孙中山进行了辛亥革命;李大钊参与了新文化运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包括: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创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建立了新中国,实行了一化三改,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通过改革开放,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同盟会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孙中山把上述革命纲领阐述为什么主义?上述纲领中,哪个主张最能体现解决民生问题?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摘自梁启超《变法通议》

(2)依据材料三,梁启超认为变法的核心是什么?为实现其主张,梁启超与康有为发起了什么运动?

材料三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3)列出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写出两个即可)

(4)结合史实,说明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写出两个方面即可)

 

查看答案

“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肉体和灵魂。为了它,我甘冒失去生命和理智的危险。”提出这一思想的是(   )

A. 托尔斯泰    B. 凡·高

C. 贝多芬    D. 莎士比亚

 

查看答案

下列知识结构的主题是(   )

A. 两极格局的形成    B. 苏东的艰难探索

C. 告别“雅尔塔”    D. 经济全球化趋势

 

查看答案

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已经完全摆脱战败的阴影,各经济部门的产值都恢复并超过战前和战时的最高水平。日本经济得以迅速恢复的外部因素是(   )

A. 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    B. 提倡“文明开化”

C. 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    D. 美国的扶持和援助

 

查看答案

犹太人被剥夺公民身份,不得经商,严禁与雅利安人通婚,财产被无情剥夺,几百万犹太人惨遭屠杀。材料反映的恐怖主义现象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  )

A. 德国    B. 日本    C. 意大利    D. 美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