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改革与创新是人类得以进步、飞跃的主要动力之一,是历史发展的永恒主题。阅读材料,回...

改革与创新是人类得以进步、飞跃的主要动力之一,是历史发展的永恒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经济社会改革。通过这次变法,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材

材料二:1870年,在德国的街头,这位铁血宰相(俾斯麦)偶然遇到了两群东方人:一群是日本人,一群是中国人。……那个小国的人来到德国以后,翻译典籍和制度。那个天朝大国的人来到德国以后,大部分在学做生意、挣钱。铁血宰相说,30年内那个东方的岛国必将成为强国,而那个东方的天朝大国必将成为弱国,后者必将受前者的欺凌。

    ——周熙明《丘吉尔的名言与俾斯麦的一个预言》

材料三:俄罗斯现代化的第一个高峰发生在十八世纪初以后的彼得大帝至叶卡捷琳娜时期……第二个高峰发生在亚历山大二世统治时期,1861年改革是当下受到高度关注的一次自由主义导向的改革……第三个高峰也就是前苏联时期。

                  ——冯绍雷《普京和俄国政治》

材料四:罗斯福应对危机的一系列政策后来被称作“新政”(NewDeal),其核心是三个R:改革(Reform)、复兴(Recovery)和救济(Relief)。罗斯福的“新政”并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场为保证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发展,在资本主义经济肌体内部进行的一场“伤筋动骨”的大手术。

——蔡跃蕾、张伟《史海回眸:罗斯福“新政”复兴美国》

材料五: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用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页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改革必然触动某些利益集团的“奶酪”。商鞅变法中最直接触动旧贵族“奶酪”的措施是什么?最有利于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措施又是什么?

(2)据材料二判断当时中日两国正在进行什么改革?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惨败,日本大胜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认为1861年改革是俄罗斯现代化的“第二个高峰”,请说明理由。

(4)材料四中罗斯福为应对危机而进行“一场伤筋动骨的大手术”,它的主要特征和核心内容分别是什么?

(5)结合材料五和所学知识回答,我国是从哪一重大会议开始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请举例说明“特色”之处(至少两例)。

(6)上述改革对我们有何启示?

 

(1)①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②承认土地私有。 (2)①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②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逐渐成为亚洲的强国。 (3)1861年改革俄国废除了落后的农奴制,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4)①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②救治工业,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 (5)①十一届三中全会;②农村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6)启示:迎合历史发展的进步潮流的改革是国家进步的强大动力;改革要注重创新;改革要结合国情,走适合自己的道路。 【解析】(1) ①根据材料一,商鞅变法中最直接触动旧贵族“奶酪”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直接触动旧贵族利益。②由“最有利于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承认土地私有,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2) ①根据材料二“1870年前后”判断当时中日两国正在进行的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0年代中国开始进行洋务运动,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 ②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惨败,日本大胜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为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逐渐成为亚洲的强国。 (3)根据料三,认为1861年改革是俄罗斯现代化的“第二个高峰”,请说明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1年改革俄国废除了落后的农奴制,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是俄国历史上的转折点。 (4)根据材料四,罗斯福为应对危机而进行“一场伤筋动骨的大手术”,它的主要特征和核心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特征是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新政的核心内容是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 (5) ①由“我国开始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②请举例说明“特色”之处(至少两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6)上述改革对我们的启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要适合本国国情,走适合自己的道路,改革是国家进步、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意思相近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思想文化的新旧更替,展示了人类社会的风云变幻。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

材料一18、19世纪的革命者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试图通过建立于一个能够代表民众利益和需求的政府来构建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法国革命者废除了君主政体,重新构建了社会秩序。……19世纪初,拿破仑·波拿巴将法国置于军事统治之下,使革命理念得以在西欧大部分地区传播开来。

——《简明新全球史》

材料二大约在150年前,(一个)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

——《大国崛起》

材料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一位法国启蒙思想家。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法国大革命爆发了,爆发的标志是什么?拿破仑为了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颁布了什么法令?

(2)材料二中的“岛国”指哪个国家?受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该国通过哪场改革“摆脱西方大国的侵凌”?“一战”后,哪个会议使该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权益被削弱?

(3)材料三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科学和民主为旗帜,在哪一年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受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人最终选择了什么西方思想?中共“七大”通过的新党章规定什么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查看答案

政权建设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古今中外莫不重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在《人权宣言》和《独立宣言》那闪光的大旗面前,大清龙旗显得那么古旧;在近代资产阶级议会面前,军机处已显得那么落伍。

    材料三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种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为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

    材料四  "法治"即法的统治(Rule of Law),是人民当家做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摘编自《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请回答:

(1)古代雅典在谁当政期间,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与雅典相比,秦朝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

(2)《人权宣言》和《独立宣言》所宣传的共同思想观点是什么?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有何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当时要建立的"至为完美的国家"是什么样的国家?他通过哪一革命实践试图建立这样的国家?其指导思想是什么? "至为完美的国家"不能实现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4)我国古代哪位思想家最早提倡“法治”?新中国成立初期,哪一举措体现了材料四作者的观点?

 

查看答案

今天的中国经济高度国际化,这与中国与2001年加入下列哪一组织关系密切

A.     B.

C.     D.

 

查看答案

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下面网络图所缺的①②③分别应是(    )

A. 同盟国、东欧剧变、印度    B. 北约、苏联解体、欧盟

C. 轴心国、世贸组织成立、巴西    D. 欧盟、科索沃战争、世界贸易组织

 

查看答案

苏联早期的领导人布哈林说:“我们过去认为,我们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苏俄“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的政策是(    )

A. 开展赫鲁晓夫改革    B. 实施新经济政策

C. 进行戈尔巴乔夫改革    D. 形成斯大林模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