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下列会议与其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选项 会 议 内 容 A 1954年,第一...

下列会议与其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选项

  

  

A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1956年,中共八大

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

C

1977年,中共十届三中全会

通过了《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职务的决议》

D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

 

 

A. A    B. B    C. C    D. D

 

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作了题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邓小平在讲话中提出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由此可知D项不符合史实;ABC都是正确的,所以答案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把历史年代尺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下面年代尺中,与1978年相对应的方框里应该填写(  )

A. 党的诞生    B. 曲折探索    C. 历史转折    D. 动荡岁月

 

查看答案

某历史兴趣小组在进行主题为“伟大的转折”的探究性学习,请你帮助他们为图中空缺的部分配一个人物图片,他是(    )

A. 孙中山    B. 毛泽东    C. 周恩来    D. 邓小平

 

查看答案

科技创新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谁能够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把握先机,实现经济的飞跃发展。某中学初三

(1)班准备开展“探寻科技文明的足迹,勇攀科学技术的高峰”为主题的班会,请你参与。

【开启工业之门】

材料一分工、水力特别是蒸汽力的利用、机器的应用,这就是从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杠杆。

——恩格斯

(1)请问从18世纪中叶起,哪一个国家的“旧世界”最先被震撼?

(2)这场震撼对社会阶级关系带来了什么影响?

【进入高科技时代】

材料二

(3)以上发明、创造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是。(只需填序号)

材料三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断缩短,整个世界紧缩成了一个“地球村”。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发明

影响

第一次科技革命

今天最重要的陆上长途运输工具

第二次科技革命

改变了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习惯,延长了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时间。

第三次科技革命

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天下大事

 

 

(5)中国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科技。请列举两例。

【展望科技未来】

(6)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你准备如何迎接科技发展大潮的挑战?(至少两点)

 

查看答案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人将全球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492年持续到1800年前后,即全球化1.0版本,这期间世界的规模从大号“缩水”为中号。世界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和实践也是发生在这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全球化2.0版本,从1800年左右持续到1950年左右,中间因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而被迫中断,各种硬件的发明和革新成为这次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这期间世界从中号“缩水”为小号。……1950年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全球化3.0版本。3.0版本将这个世界从小号进一步缩小到微型。

——摘自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

材料二全球化是客观现实,它显示了在这个大家居住的星球上我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一小撮乘客居住在豪华的客舱,85%的乘客拥挤在不卫生的船舱里。很显然,这艘船上不公正的事太多了,它很难浮在水面上。它的航程是如此不合理和荒唐,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

——卡斯特罗

请回答:

(1)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将1492年看作全球化开端的依据是什么?

(2)在全球化的第一阶段,哪些革命能体现“世界近代民主思想”的成功“实践”?(举2例,4分)

(3)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世界从中号“缩水”为小号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试举其中的两项发明说明“硬件的发明和革新成为这次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

(4)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着哪些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5)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就中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谈谈你的认识。

 

查看答案

历史证明,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为了提高生产率……苏俄实行新政策,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种税的税额应当比以前用余粮收集制的方法所征收的少,除大型企业仍然由国家管理外,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摘自中学历史教材

材料三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为了对付经济危机,他一上任,就宣布实行新政,国会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和调节。罗斯福政府花费巨资兴建大型水利工程,包括许多巨型堤坝和水库。这些工程使美国政府获一举多得之利

——摘自百度

(1)由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1921——1925年苏俄(联)粮食产量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你如何理解罗斯福所说的“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2)材料二中所提到的“新政策”“新”在哪里?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并说明美国政府兴建大型水利工程的作用是什么?

(4)从苏俄实行新政策和罗斯福实行新政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至少两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