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是 ( )
A. 《宪法》 B. 《共同纲领》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的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是( )
A. 周恩来 B. 朱德 C. 毛泽东 D. 刘少奇
两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为止人类经历的最残酷的两场灾难,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损失,也极大的伤害了世界人民的情感,造成国家、民族之间难以愈合的伤痕。战争的惨痛,令世人难以忘怀;痛定思痛,人类应不断反思战争,吸取战争的教训,远离战争,避免战争,坚定地捍卫来之不易的世界和平。
材料一:
材料二:
(参战兵力)法国:75个师,约1,140,000人。德国:50个师,约1,250,000人。
(伤亡情况)法国:400,000-542,000人,其中156,000阵亡。德国:355,000-434,000人,其中143,000人阵亡。
(别称)绞肉机。
材料三:某文件主要内容包括:“捷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德军于1938年10月完成对上述地区和其他德意志族占多数地区的占领,这些地区存在的任何设备必须完好地交给德国;对上述不能确定德意志族是否占居民多数的捷其他地区,应暂由英、法、德、意、捷代表组成的国际委员会占领,于11月底前举行公民投票,以确定其归属,并划定最后边界;……英法保证捷新边界不受侵略;当捷境内少数民族问题已解决时,德国也将对捷提供保证。”
材料四:
请回答:
(1)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你争我夺使得图中的哪一地区成为“一触即发的火药桶”?点燃这一“火药桶”的导火线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请你判断这是哪一次战役?
(3)阅读材料三,请写出这一文件的具体名称。这一文件的出台把什么政策推向了顶峰?
(4)阅读材料四“二战时期的盟军海报”,分析指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根本原因是什么?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已经渐渐淡忘的伤痛和历史?
大国崛起已然是一个难解的题目,各国的学者提供的答案也是众说纷纭。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上百位接收采访的国内外专家在谈论这个话题的时候,都十分看重思想文化的影响力在大国崛起中的作用。
——大型电视记录片《大国的崛起》解说词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剧烈的变革之中,社会上先后产生了儒家、道家等学派,迎来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2008年易中天《百家讲坛》第287期
材料二 严复认为要挽救中国,必须维新,要维新,必须大兴“西学”。他通过发表文章和翻译西方著作,无情抨击了封建顽固思想,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维新主张。严复虽然没有参加维新运动的实践,但是他对西学的介绍和宣传却对近代早期知识分子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也为酝酿中的戊戌变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朱汉国《历史上重大的改革回眸》(岳麓书社)
材料三 这是一群激情荡漾的文人,这是一所海纳百川的学校,正是这群人和这所学校,在20世纪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次思想解放的狂澜,也由此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启蒙运动。这场运动的口号“德先生”和“赛先生”也很快在中国传播开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黄金时代”是指当时思想领域上出现的什么局面?后来秦始皇采取了法家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创立了具有深远影响的什么制度?
(2)材料二中严复倡导大兴“西学”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后来戊戌变法中“开民智”的具体措施有哪些?请举一例
(3)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救国探索史,也是一部思想解放史。材料三中“海纳百川的学校”指的是今天的哪所大学?运动中的口号“德先生”和“赛先生”与欧洲的哪次思想解放运动一脉相承?
新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下列生活场景与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有关的是
A. 坐火车旅行 B. 开汽车上班 C. 用电灯照明 D. 在太空授课
“决心通过完成内部市场,增强内聚力和保护自然环境来促进人民的经济和社会进步,并实施旨在保证经济一体化和其他领域同步发展的政策”“决心对各成员国的国民实行共同的国民身份制度”“重申为人员自由流动提供方便的目标…”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些条款出自
A. 《慕尼黑协定》
B. 《联合国家宣言》
C. 《北大西洋公约》
D. 《欧洲联盟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