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

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

A. 有利于寒门子弟入朝为官

B. 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

C. 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D. 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点。从材料的意思来看,很显然选择D,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材料中没有提到“寒门子弟”;材料只说科举制是选官制度,是否导致“重文轻武”与任用官员无关。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的是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材料中也没有涉及,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部反映秦朝历史的电视剧中出现这样两个镜头:

①皇帝餐桌上的果盘里摆有石榴、葡萄等水果;

②皇帝在批阅竹木简奏章。从史实来看

A. ①②都正确

B. ①②都错误

C. ①正确,②错误

D. ①错误,②正确

 

查看答案

“他希望人们通过学习和‘克己’修养,认识‘道’,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质,调整自己的言行活动,进而推己及人,帮助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提高自己的素质。”材料中的“他”是

A. 老子

B. 孔子

C. 韩非子

D. 墨子

 

查看答案

《舌尖上的中国2》的热播,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美食的关注。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食物种类已大大丰富,有主食,还有副食。他们的主食是(   )

A. 水稻    B. 小麦    C.     D. 玉米

 

查看答案

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材料一《国家宝藏》节目所展示镇馆之宝

(1)如果你与来校访问的外国学生一起观看《国家宝藏》节目,请从文物1和文物2中任选一件,介绍与该文物相关联的社会发展状况。(不能照抄原文,两件文物都选,只阅第一项)

示例:文物3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清朝的康熙到乾隆年间,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史称“康乾盛世”,农业、手工业、商业继续发展。这件文物集中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制瓷技艺。

材料二为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同学们翻阅书籍,整理了以下资料:

 

193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作出《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提出组织东北游击战争,直接给日本帝国主义以严重打击。

1937年7月17日,周恩来等与蒋介石在庐山进行第二次国共合作谈判,19日,蒋同意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设立总指挥部。

1937年7月28日,南苑被日军攻陷,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第132师师长赵登禹殉国。

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中国军队前后有70个师参战,战役历时3个月,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1939年11月12日,白求恩大夫因治疗伤员感染,在河北唐县逝世。

1940年5月30日,爱国侨领陈嘉庚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到延安。

1940年8月20日,百团大战开始,至12月15日结束。八路军在华北同时出动105个团40万兵力及20万民兵,向以正太铁路为中心的日占主要交通线进行总破袭。

1945年,美、英、苏、中四个发起国联合邀请各国参加旧金山会议。中国为《联合国宪章》规定的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为签署《联合国宪章》的第一签字国。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中写道:“中华民族已从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

 

 

(2)从下表中选择一项学习内容,运用上表中两则资料(示例除外),分别说明该资料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

 

学习内容

序号

说明

示例:

抗战精神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组织了各种抗日武装,体现了中国人民抵抗侵略、英勇顽强的精神。

七七事变爆发后,佟麟阁和赵登禹率众杀敌,以身殉国,表现出中国人民浴血奋战、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材料三

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们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如果我们国家发展了,更加兴旺发达了,我们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就会大。

——摘自《邓小平文选》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亚太经和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等,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

——摘自《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

(3)依据材料三,概括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在哪些方面取得成就?

(4)依据材料三,概括邓小平的观点,并列举材料中的史实加以说明。

 

查看答案

联结·贸易·合作

材料一东西方贸易大发展于公元前不久开始,约持续了两个世纪。贸易大发展的一个原因是中国对中亚的影响不断增长。中国人不仅打通了好几条陆上商路,而且还使获取地区间贸易最重要的商品即丝织品变得更为容易。贸易大发展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包括整个地中海区域以及欧洲中部和西北部大部分地区的罗马帝国的统治得到了加强,出现了所谓的“罗马治下和平”时期;在这一时期里,过去一直阻碍贸易的土匪和海盗行径已绝迹,关税壁垒也几乎全都消除。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简述从公元前不久开始,大约持续了两个世纪的东西方贸易大发展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在哥伦布跨越大西洋带来意外收获的同时,达·伽马取得了哥伦布所没能取得的成就——他发现了驶往亚洲的海上通道。之后,费迪南·麦哲伦史诗般的航行,成功穿越了太平洋,抵达菲律宾和香料群岛。

1571年,西班牙人建造了马尼拉城,由此改变了环球贸易的格局。西班牙人的初衷只想建立一个获取香料的基地,但它很快发展成了一座大城市,一个亚洲与美洲之间的联络点。现在,货物无须先经过欧洲,而是直接跨越太平洋运达,用来支付的白银也同样不需要绕道。马尼拉成了可以买到各种商品的贸易中心。据1600年左右该城的一位高级官员称,如果要把市场上能买到的东西全部罗列出来,那将“永远也写不完,纸都不够用”。用当代评论家的话说,马尼拉应该算是“世界上首座全球性城市。”

——摘编自【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正确的在括号内划“√”;错误的在括号内划“×”。

①达·伽马开辟了欧洲人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②哥伦布船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③马尼拉城建造后没能成为亚洲和美洲之间的联络点。()

④新航路开辟使世界上原来彼此隔绝的地区逐渐沟通起来。()

⑤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材料三

词语

出现次数

词语

出现次数

1.合作

128

6.开放

23

2.发展

96

7.金融

20

3.建设

88

8.人民

19

4.共同

34

9.贸易

19

5.文明

26

10.和平

17

 

 

 

(3)丝绸之路不仅是商业通道,更重要的是它所体现的“丝路精神”。依据材料三,谈谈你对“丝路精神”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