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据统计,国民政府在1938—1940年先后组织了多次大的战役,如武汉会战、长沙...

“据统计,国民政府在1938—1940年先后组织了多次大的战役,如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这些战役规模大,地域覆盖广,每次日军投入的兵力均在8—10万……两年间,国民党军队共毙俘日军263251人,同时也付出了1019911人的重大伤亡。”材料主要说明1938—1940年间(  )

A. 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是抗日的中流砥柱

B. 国民党积极抗战,给日军沉重的打击

C. 国共合作抗战,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D. 人民群众积极支持抗战,给日寇沉重的打击

 

B 【解析】 依据材料“国民政府在1938—1940年先后组织了多次大的战役”“党军队共毙俘日军263251人”反映了国民政府积极抗战,深重打击了日军。B项符合题意;题干反映的是国民政府、国民党的积极抗战,并且重创日军,而并没有牵涉到共产党抗战和国共合作抗战,材料的主旨也不是反映人民群众积极支持抗战,ACD三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蒋介石在台儿庄大捷后的电报中说:“此次台儿庄之捷,幸赖我前方将士之不惜牺牲,后方同胞之共同奋斗……”日本军方也公认战役的失败是中国方面“集中国力”,提出要促使国共“两党分裂”。这些材料说明台儿庄战役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

A. 国军将士不惜牺牲    B. 后方同胞全力支援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八路军的支援配合

 

查看答案

1944年初,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大规模进攻,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丢失了豫、湘、桂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分。这与抗战后期国民党的哪一抗战态度有关(   )

A. 反对内战,联共抗日    B. 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

C. 攘外必先安内,对日寇不抵抗    D. 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查看答案

1942年1月英国的《泰晤士报》:“1941年12月7日以来,同盟国唯一决定性之胜利,系华军之长沙大捷。”此评论是指(   )

A. 第一次长沙会战    B. 第二次长沙会战

C. 第三次长沙会战    D. 第四次长沙会战

 

查看答案

武汉会战,是中华民族抗战史上的辉煌一页。历时4个多月,以中国军队主动撤出武汉而宣告结束。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的形势是(  )

A. 日本侵占了东北,威胁平津

B.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C. 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

D. 正面战场进入抗日高潮

 

查看答案

“热血沸腾在鄱阳,火花飞迸在长江,全国发出了暴烈的吼声,保卫大武汉!武汉是全国抗战的中心……”这一首歌曲最有可能创作于(  )

A. 1931年    B. 1935年    C. 1937年    D. 1938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