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材料解析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没收...

材料解析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所有没收和征收得来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除依法规定收归国家所有者外……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对地主亦分给同样的一份,使地主也能依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并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材料二:到1956底,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到全国农户总数的96.3%,其中参加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87.8%。1957年,粮食产量达19505万吨,比1952年增长19%,平均每年增长3.7%。

材料三: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收归社有……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

材料四:1978年至1984年,我国平均每年增产粮食170亿千克,棉花1300万担。这一期间,人均占有粮食从319千克增加到400千克,人均占有棉花从2.2千克增加到5.9千克,……粮票、布票、油票等票证也随之被逐步取消。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出自哪一法律文献?根据材料,归纳出当时对地主的改造政策是什么?

(2)材料二叙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其实质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说说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4)材料四反映的成就,是由于实施了哪一政策?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5)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认识或感悟。

 

(1)《中华人民土地改革法》;把地主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或农民) (2)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农村(或农业)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损害了农民(或社员)的利益;破坏了农村生产力;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妨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5)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或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解析】(1)第一问,依据材料一所给信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所以,材料一出自《中华人民土地改革法》。第二问,依据材料一所给信息“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所有没收和征收得来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除依法规定收归国家所有者外……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对地主亦分给同样的一份,使地主也能依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并在劳动中改造自己”可知,当时对地主的改造政策是把地主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2)第一问,依据材料二所给信息“到1956底,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到全国农户总数的96.3%,其中参加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87.8%。1957年,粮食产量达19505万吨,比1952年增长19%,平均每年增长3.7%”可知,材料二叙述的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结合所学知识,1953年,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所以,它的实质是把农村(或农业)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依据材料三所给信息“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规律,损害了农民(或社员)的利益,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生产力;妨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第一问,依据材料四所给信息“1978年至1984年,我国平均每年增产粮食170亿千克,棉花1300万担。这一期间,人均占有粮食从319千克增加到400千克,人均占有棉花从2.2千克增加到5.9千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发后,我国首先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村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连年获得丰收,农村开始富裕起来。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是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5)依据四则材料所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从几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或变革中,得到的启示: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调整的依据,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过去人们多以在全民所有制单位就业为荣,多依靠政府统一安排工作,如今,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和自谋职业已逐渐被人们接受。”这表明

A. 现在人们对到全民所有制单位就业兴趣不大

B. 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C.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非常完备,人们对就业的要求降低

D. 我国的就业渠道拓宽,就业完全摆脱了对依靠政府

 

查看答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是

A. 毛泽东

B. 周恩来

C. 邓小平

D. 江泽民

 

查看答案

邓小平曾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下列不属于六十年代取得的成就是

A. 原子弹的成功研制

B. 氢弹的成功研制

C. 导弹核武器的成功实验

D. 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查看答案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经过两次裁军,削减了100多万军队,同时调整军费开支,把有限的财力用于研制高技术兵器,发展高技术兵种,培养军地两用的高技术人才。”这些举措表明

A. 我国周边环境已经得到极大改善,战争威胁基本消除

B. 我国坚持走精兵之路和科技强军之路

C. 军队成了为地方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

D. 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

 

查看答案

“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健康水平普遍提高。”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不包括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B. 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

C. 宗教信仰的废除

D. 在少数民族地区加快改革开放的力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