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说:“历史上,唐代是任何外国人在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说:“历史上,唐代是任何外国人在首都都受到欢迎的一个时期。”在长安有八千余名外国留学生以及成千上万的波斯、阿拉伯、欧洲商人。外国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可以在朝廷做官,可以和中国人通婚。他们带来了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給传統的华夏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这种局面的出现是由于唐王朝对外来文化采取了兼容并包的结果。

——摘编自魏承恩《论唐代文化政策与文化繁荣的关系》

材料二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

——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

材料三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构建全球公平正义的新秩序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国家只有大小之别,没有高下之分;文明只有特色之别,没有优劣之分。构建全球公平正义的新秩序,必须秉持共商共建的发展新理念。

——冯颜利、唐庆《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据唐朝时“外国人在首都都受到欢迎”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据指出亚非国家可以“求同”的基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恩来总理进行“补充发言”的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你可以获得怎样的“中国智慧”?

 

(1)外国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可以在朝廷做官,可以和中国人通婚。 (2)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由于帝国主义的破坏和与会各国间矛盾错综复杂,万隆会议出现出现激烈争吵,尖锐分歧,一度陷于僵局。 (3)对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各国应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分歧,反对付诸武力等等。 【解析】(1)依据材料一“历史上,唐代是任何外国人在首都都受到欢迎的一个时期。”在长安有八千余名外国留学生以及成千上万的波斯、阿拉伯、欧洲商人。外国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可以在朝廷做官,可以和中国人通婚。得出外国人在首都都受到欢迎是因为:外国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可以在朝廷做官,可以和中国人通婚。 (2)依据材料二“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得出亚非国家可以“求同”的基础: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依据周恩来“补充发言”的内容:亚非各国有着共同的历史。是因为亚非会议上帝国主义的破坏和与会各国间矛盾错综复杂,万隆会议出现出现激烈争吵,尖锐分歧,一度陷于僵局。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原则,促成亚非会议的圆满成功。 (3)依据前面的材料一:唐朝实行开明的对外开放政策,学习外来文化。得出:对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由材料二周恩来“求同存异”的原则,促成亚非会议的圆满成功。得出:通过各国应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分歧,反对付诸武力等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代社会早期的各种文化与娱乐活动,通常主要是特权阶层享受,故而文化娱乐场所并不普遍。入宋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北宋汴京,人们进行娱乐活动的消遣场所茶坊和酒肆遍布大街小巷。在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早茶肆、夜茶肆亦遍布各个街巷。瓦舍相当普遍、繁盛,成为市民们流连之处。

——摘编自郭学信《论宋代城市发展的时代特征》

材料二    近代中国文化娱乐生活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当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洋派人物洋溢“在烛光摇曳的酒厅中举杯相庆”圣诞、复活节等洋节时,内地城市和广大农村的人们却还不知提琴、洋笛为何物。当商人、企业家、知识分子等群体中的不少人成为领导时代的弄潮儿时,普通市井小民、杂役及乞丐等下层社会成员,他们受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即使对西方近代文明生活欣然向往,也只得“望洋兴叹”,被排斥在近代文明之外。

——摘编自扶小兰《近代城市文化娱乐生活方式与社会心理之变迁》

材料三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娱乐生活的特点,并指出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中国文化娱乐生活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近代中国文化娱乐生活变化的主要原因。

(3)综上,指出中国共产党“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根本目的。

 

查看答案

观察下图:

(1)请将下列国家或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卡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A.1939年9月,德国突然表击的国家:波兰

B.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的地点:华盛顿

(2)据图指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特点。

 

查看答案

观察下图:

(1)请在答题卡图中的方框内,写出倭寇侵扰到达最远的海城名称。

(2)请在答题卡图中,用黑色签字笔画出戚家军反击倭寇的路线。

戚继光抗倭

 

查看答案

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

在冶炼、印染、器械制造等活动中获得最初步的自然知识和技术知识,并以口授方式保存这些经验性知识,是中国古代工匠一直以来保持的传统。中国古代科学家主要就是由这样的工匠和受这样的工匠传统深刻影响的学者组成。在“见见闻闻”“博采众方”的基础上,他们取得了辉煌的科技成就。学者宋应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天工开物》中许多科技知识,就是他走出书斋,经过直接地观察和研究,对生产、生活过程中得出的有效经验的总结。

在近代,手工工场的工匠对英国工业革命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英国工业革命兴起于棉纺织业,其中许多发明都出自于一些不具备科学理论知识的工匠之手。织工兼机械工凯伊发明了织布用的飞梭,使织布速度提高一倍;织布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能提高数倍效率的珍妮纺纱机。手工工场内细致的劳动分工,每个人专门从事一种简单的机械工作,使工匠的劳动获得技术上和操作上的日益完善和熟练,这为他们发明和使用机器奠定了基础。

——据孙守春、关连芳、张淑芳《科技史概论》等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A”;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C”。

(1)中国古代工匠从生产活动中获取最初步的自然知识和技术知识。( )

(2)《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

(3)飞梭及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大大提高了棉纺织业的生产效率。(  )

(4)英国工业革命中工匠们将实践经验和科学理论紧密地结合起来。( )

(5)古代中国和近代英国工匠们的技术积累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

 

查看答案

探究历史的因果关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历史事件或现象与结果之间因果联系对应正确的是

A. 《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一古罗马赢得地中海霸权

B. 玉米、甘薯等作物的种植不断推广一一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

D. 第三次科技革命最突出的核心技术的应用——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