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指出:“……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的劳动互助积极性”。1953年到1955年,农业互助合作社继续稳定发展,这时期建立起来的合作社,80%以上增产增收,15%持平,5%减产减收。

——林志坚《新中国要事述评》

(1) 材料一反映当时我国农村开展的运动中,中共中央旨在引导农民走什么道路?

(材料二)

(2)据上图指出,1957~1961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有何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在边远地区、落后地区和贫困地区,群众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在一般地区,已经实行包产到户的,如果群众不要求改变,就应当允许继续实行。”

——《中共中央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

(3)依据材料三回答,为了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面貌,1978年初我国开始在农村实行什么制度,该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4) 综合上述有关农业发展的材料及相关问题,你得到哪些启示?

 

(1)集体化道路。(或合作化道路、农业生产合作社) (2)变化:逐年下降;原因: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3)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或“包干到户”。 (4)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实事求是;经济建设要立足本国国情发展等。(言之有理) 【解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1953年到1955年,农业互助合作社继续稳定发展,这时期建立起来的合作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叙述的是三大改造时期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 (2)依据材料二“1957~1961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数据”可知,1957~1961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逐年减少。结合所学知识,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重大失误,我国的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和人民遇到了建国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大失误与挫折,造成1957~1961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逐年减少。1961年春,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 (3)依据材料三信息“群众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面貌,1978年初,我国开始在农村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连年获得丰收,农村开始富裕起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特点是:“包产到户”或“包干到户”。 (4)综合上述有关农业发展的材料及相关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从几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或变革中,得到的启示: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实事求是;经济建设要立足本国国情发展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人民日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是流淌着的历史,足以勾勒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而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的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1月1日社论

材料二:“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1958年6月21日社论

    材料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1958年8月3日社论

材料四:“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世界上没有一个现代化国家是闭关自守搞起来的。美国经济技术的强大,日本能够后来居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广泛采用世界各国的技术专长,把世界上主要的先进技术集中起来。”                   

——1979年1月1日社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党和政府为实现“最高利益”所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

(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结合书本知识指出上述认识所导致的后果给中国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影响?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因哪次会议的召开而起?简述这次会议的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

 

查看答案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上开始有了“中国声音”,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材料二:见下图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开展了务实的全方位多边外交活动,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关系,在捍卫主权和维护祖国统一的道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说20世纪50年代,国际政治舞台上开始有了“中国声音”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2)根据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说出20世纪70年我国外交工作取得两项成就?

(3)依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捍卫主权和维护祖国统一的道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什么?试分析其原因。

(4)根据以上材料说明我国执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查看答案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中国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传统制度”是指1986年我国开始推行的什么制度

A. 恢复高考制度    B. 九年义务教育    C. 半工半读的教育制度    D. 高校三级学位制度

 

查看答案

见下面的图示,哪个字母所代表的时期属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    )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如图,小明同学为班会准备了以下方面的素材,下列各项中较适合作为本次班会主题的是( )

A. 朋友遍天下    B.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C. 科教兴国    D.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