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题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与非洲国家建立外...

(题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与非洲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是中非双方为追求国家复兴与民族自强而在外交上的努力。1963年,周恩来总理访问非洲,提出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应该建立在互不干涉内政,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

材料二:1971年10月,基辛格在接到某电报后苦笑着说:“我的话应验了,光是中美接近就会使国际形势产生革命性的变化——连我自己对此也认识不足,但我没想到事情会来得这么快。”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非关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这一时期中非交往的重大事例一例。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革命性的变化”指的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基辛格的看法,请说明理由。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时期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

 

(1)对非洲国家进行援助;参加万隆会议。 (2)新中国重返联合国。不同意,中国国力强盛,外交政策的成熟以及亚非拉团结是主要原因;同意,美国是世界是最强大的国家,中美关系的松动促进了新中国重返联合国(言之有理即可)。 (3)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依据课本所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对非洲国家进行援助;1955年众多亚非独立国家的首脑,聚集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参加万隆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亚非会议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2)依据材料二的时间“1971年10月”,可知“革命性的变化”指的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结合课本所学,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使中国的国际形势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第二小问可以选择不同的观点,围绕观点阐述理由。不同意,是因为中国国际形势的变化,是因为中国国力强盛,外交政策的成熟以及亚非拉团结是主要原因;同意,是因为美国是世界是最强大的国家,中美关系的松动改善了中国的国际形势,促进了新中国重返联合国。 (3)依据材料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顺应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一带一路示意图”反映了中国与亚太地区的经济联系与合作,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978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650.2亿元,2006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已经超过英国和法国。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68019.4亿元,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172534亿元,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53万亿美元。

材料三: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回答问题:

(1)根据图1和图2的内容,概括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图1和图2反映的现象分别是在什么样的经济体制下发生的?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我们物质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

(3)请你联系生活实际,举一例说明物质生活的巨大变化给你的生活带来的便利。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仔细观察三幅图片,按图片内容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序。

(2)图一和图二反映的两种政策实施的目的有何不同?

(3)图二和图三所示区域的“特”有何不同?综上所述,我国在不同区域实行不同政策体现了党和政府的什么理念?

 

查看答案

(6分)中国梦的提出,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人民日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是流淌着的历史,足以勾勒出当代中国强国梦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九五三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元旦社论

材料二  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1958年6月21日社论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1958年8月3日社论

材料三  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实行四个现代化,大幅度地提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1979年元旦社论

(1)据材料一,指出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而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2分)

(2)材料二,概括指出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2分)

3材料三,指出战略转变后党的工作重心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2分)

 

查看答案

《舌尖上的中国》讲述了中国人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昭示了中华民族的兴衰演变。民以食为天,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立足自身解决了温饱问题,由吃不上到吃饱,吃得起,国人和胃口一天天好起来了。这说明(    )

A. 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B. 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    D. 国家全面放开所有食品市场定价

 

查看答案

1956年,毛泽东在某次会议上说:“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随着这一精神的贯彻,出现的优秀作品是(    )

A. 《黄河东流去》    B. 《春天的故事》    C. 《青春之歌》    D. 《抉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