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
材料二……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马克思
(1)依据材料一,指出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前提。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郑和下西洋船队最远到达的地区。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与外界隔绝”采取了什么对外政策?该政策的主要含义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材料一 ①即位,增设进士科,一般都从此时起,科举制正式产生……唐代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每年举行考试,科目主要有明经(注:主要考儒家经典),进士(注:进士科在隋朝仅试策论,贞观 八年加试经史,唐高宗末年加试帖经、杂文,天宝年间始专试诗赋并作为录取的主要标准。)、明书、 明算等。明朝时,科举考试的内容是“四书”“五经”。自元代定科举必须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出题,发挥题意也以《集注》为依据。明代相沿不改,又以“八股”为应试文章的程式。 清朝沿用明制而不变,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推行现代学校教育,科举制度才被废除。
——张传玺《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
材料二 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王定保《唐樜言》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赵嘏
材料三 实行科举制,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科举制为士子(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 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
材料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考试招生体系,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对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一制度总体上符合国情,权威性、 公平性受到社会认可,但也存在一些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主要是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距,中小学择校现象较为突出,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现象时有发生。
(1)材料一中①指谁?据材料指出唐代明经科和进士科分别侧重考查哪些能力。
(2) 明朝时,科举考试规定“发挥题意也以《集注》为依据”这会带来什么问题?
(3) 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4)根据材料三、四,说说科举制度和当代高考制度的共同作用。
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中反映了中外交往的诗句是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日本晃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D.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在谈到明清时期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他评论的是( )
A. “重农主义”政策 B. 汉化政策 C. 闭关锁国政策 D. 休养生息政策
明清时期,宰相制度的废除、军机处的设立、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这些举措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皇权统治的加强 B. 文化专制的加强
C. 思想控制的强化 D. 资本主义因素萌发
(题文)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处理军政大事。关于军机处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军机大臣由议政王大臣会议选派 B. 军机大臣有军国大事的决定权
C. 军机处的设置降低了办事效率 D. 军机处的设置,使皇权进一步加强